7
《百年孤独》很像中国农村里带着一把胡琴游走的瞎子讲出来的故事。你们有没有读过琦君散文里的回忆?瞎子到家里来说故事,一天说不完,第二个晚上继续说,第三个晚上继续说,第四个晚上继续说……这和读小说有什么根本差别?讲过的就讲过了,不能倒回去,不能把讲过了的拿回来和后来讲的、正在讲的比对。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听讲过程中留下的松散印象。
长篇故事不提供清楚的结构,只是不断地叙述,从这个时点连到那个时点。加西亚·马尔克斯滔滔不绝的叙述,就是要阻止读者动用平常读小说的习惯——一看到布恩迪亚上校又面对行刑队了,赶紧找前一次是在哪里出现这个镜头,比对两次的异同。不,他要我们就那样入迷地听下去,听得迷迷糊糊的也没关系,迷离恍惚才是魔术时光应该带来的气氛。
巨大的叙事河流一路流下去,不会回头的,一直奔流入海。只有叙述终止了,我们才回头。你可以回头重来一次,重来两次,重来多少次都可以,但总是要让那歌唱下去,不然就失去这作品形式的特殊意义了。沉浸在叙事之流里,答案都在你的脑中,脑中对前面的故事留下什么印象,那就是什么了,因为这是一首叙事曲,是在时间流荡中不断变化的东西,而不是小说。
希望大家能够体会,这是对我们阅读经验的挑战。你可以试试每天睡前读《百年孤独》,读到睡着。其间会有一段意识模糊的阶段,不知道读到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读进去没有,读了又似乎没读到。真的很像以前小孩听故事,或是躲在戏台脚看歌仔戏,听听看看就不支昏睡过去了。明天戏照样连着演下去,你不能说前面那段我没看到,可不可以倒带一下?樊梨花和薛丁山第一次决斗到底是什么结果你不知道,没办法,你睡着了,睡着了就是睡着了,那个叙述时间不会回来了。你就只能从他们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接下去,边看边猜测那第一次发生了什么事。我觉得这是阅读《百年孤独》最好的方法。
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然后一直读到睡着,就睡了,不要回头,你认为你睡着前读到哪里,第二天继续读下去,再读到睡着,第三天再继续读下去。这样的话,说不定三五天你就可以把《百年孤独》读完。那样的话,五个星期的时间内,你或许可以读个十次。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