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百年孤独》从头到尾建立在一个科学无法证明,甚至是科学无法置喙的预言上,以及一堆没有办法在现实中被检验的记录上。可是当我们透过加西亚·马尔克斯之笔看到这些记录、这些生命时,却无法否认:这是真实的生命。它不是写实的,却是现实的、真实的生命。所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和那些强调重新认识“小传统”的人站在一起,对我们进行提醒,甚至警告:被西方理性、科学主流排斥,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真的就没有价值吗?或许这些事物在理性角度上没有价值,可是对于大部分人的生命却是有意义的。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意义?
要让众多的人共同生活,科学理性的安排是最方便的。简单举例,要把每一个人的时间整合起来,让大家可以不混乱地在七点半一起来上课,就需要一定的理性安排。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原本“小传统”中的东西,被科学纳入解释范围,就予以改造、收编了。
我只有小小的愿望,期待稍微抑制一下科学理性巨大的统合冲动,不要将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将我们的感受与想法,全都统合了。不要忽略这巨大的统合冲动,因为如果每个人行为、想法、感受都一样,社会生活就很好安排,甚至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因此过得舒服,我们真的变成一个个齿轮,被别人带着走,不需要自己费脑筋了。但我还是相信这是应该被抗拒的。为什么要读文学?为什么必须去读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过影响的这些重要著作?因为这些著作提供了可以冲击统一社会视野的重要资源,凭借这些资源,我们得以一直提醒自己:我一定要这样想,我一定要这样感受吗?
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的小说,让我们不敢轻易地断言非科学的生活信仰都是没有意义的胡说八道。如果只是没有意义的胡说八道,那么顶多读到第三十页,你就应该会将《百年孤独》丢开了。这本书及其非理性内容的价值可以直接由阅读效果证明,尽管读者没有办法用清楚明晰的逻辑因果关系、科学理性,去解释小说里面到底讲了什么,但不可被科学理性解释的内容却让人感动。
《百年孤独》至少点出了一件事:存在于“小传统”里的许许多多信念,是有效的,即使对我们这些已经活在强大科学理性传统中的人而言,也是有效的。怎么个有效法,它到底触动了我们内心的什么部分?它挑起的疑惑,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种和现在一般被认定为最基本的科学理性完全不同的人的情感文化存在,这些人的情感文化藏在被科学理性逼到黑暗角落的一些“小传统”的信仰生活中。我们要不要去和这些潜藏的人类经验,进行某种情感对话?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召唤你,邀请你。
科学理性是霸道的,会一直不断扩张,试图占满生命的全幅。
科学理性的基本模式,是提供唯一真确的标准答案。但人的生命中,必定有不能由标准答案来满足的部分。
像《百年孤独》这样杰出的文学作品,最高的价值就在:它是抗拒标准答案的。好的文学作品一直在测探,甚至在挑动、在开发你内在不能且不应该由标准答案来满足的那些部分。
文学让我们重新去怀疑,重新看见所有答案中不确定的性质,看见写实中伴随的魔幻性,以及所有魔幻现象中的写实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