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礼中空间的布局与占位,可以成为一种身份与权力的展示。
STONEMAN (Big Picture.)
有一种会议场面,台上只有主持人与发言人;另一种会议就不同主席台上有一大群就座者。前一场面是功能性的,站在台上,只是为了便于主持与发言。后一场面则兼具仪式性,台上的就座者具有特殊身份,不发言也必须坐在那里;而且坐中间还是两旁、坐前排还是后排,都大有讲究。可见空间的布局与占位,可以成为一种身份与权力的展示。有时甚至可以这么看:只要相关人员都来这个场面中坐几个小时或坐几天,目的就达到了。 古代的朝礼,与后一种会议场面很像,即具有展示身份与权力的意义。所谓“朝班”,即官贵们在朝堂上的位置一又称朝位、班位,班序一得以成为一种重要的等级手段,并与官阶相为表里、相辅相成。 先来看一看古代的乡饮酒礼,这是一种源于乡人聚餐的古老礼俗。儒家对乡饮酒礼特别推崇,高度评价其维系尊卑长幼之功。 引自 二 朝礼与官阶:相辅相成 ……汉朝尚处帝国初期,其品位结构不无粗疏杂乱之处;秩级最初只是“吏”的等级尺度,所以未能覆盖所有官贵,未能覆盖上公、三公、诸侯、将军。 在这时候,朝位就显示了秩级所不及的更大覆盖效力,或说总体化、一元化功能。朝会是王朝大典,其时各种身份、各种位阶的官贵“欢聚一堂”,这时他们必须排出席位先后来,这是其相对地位的直观反映。 朝位给各种身份者综合排序,从而发挥了贯通和汇总各种位阶的特殊作用。……拥有秩级的官员与上公、三公、列侯及将军,在等级安排上本来是“各行其是”的;而在共处朝堂之时,朝位成了公共尺度,他们的相对高下一目了然了,可以衡量比较了。 可见作为等级手段,朝位的特点就是“涵盖性”与“大排队”。而这一点,就使朝位变成了九品官品的主要来源。九品官品的形成,与朝位有密切关系。 引自 二 朝礼与官阶:相辅相成 魏晋九品官品与朝位的特点相同。
对魏晋九品官品的来源,学者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来自九品官人法,还有人认为来自朝位。我们认为,后一说法,即“来自朝位的意见,更具说服力。魏晋官品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其“涵盖性”,它把职事官、文散官、将军号、封爵熔铸一炉,全部容纳于九品之中,使之具有了清晰严格的对应性、可比性,由此在“覆盖效力”上大大超越了秦汉秩级。魏晋官品的第二个特点,是“大排队”:在各品之内,同品官职进一步用“居前”还是“居后”来区分资位,由此各个官职排成了一个纵列。而这两个特点,显然都是来自朝位的。 引自 二 朝礼与官阶:相辅相成
76人阅读
STONEMA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有无个人级别,是“职位分等”与“品位分等”的主要分界
第四,“阶”的设置,意味着资格管理的品位化。资格是连接“人”与“职”的桥梁。如果资格管...
-
法律特权作为一种腐败形式,金宣宗清世宗深恶痛绝,宋朝理学大儒竟然不以为非,相比之下反而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更具有“现代性”。
唐律中还有“官当”之法,其法始于北魏。北魏规定,五等爵及官品五品以上,以一阶当刑二年。...
-
朝礼中空间的布局与占位,可以成为一种身份与权力的展示。
-
灰黑收入增加造成的品秩效力下降
二、灰黑收入增加造成的品秩效力下降。 若实际收入中,灰黑收入所占比例上升,就会改变官场对...
-
职阶转化三律 之 品位趋滥律
品位趋滥,是传统官僚政治的普遍现象。其原因之一,在于“品位”不含权责要素,即便滥授,也...
> 查看全部1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