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页
陌生的面孔
读过 北京古建筑地图(下册)
通州区位于北京城区正东偏南,西临朝阳、大兴区,北界顺义区,南与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相连,东隔潮白河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相望。域内东西宽约36.5公里,南北长约48公里,总面积907平方公里。全境地势平坦,处永定河、潮白河冲积平原之上,境内有13条大小河流经,水资源丰富。 通州地区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西汉始置路县,东汉时因潞水改称潞县。佛教传入该区的时间甚早,相传北齐创建之佑胜教寺至今仍在,与寺相依、为镇潞水所建的燃灯塔,千百年来屹立于北运河西畔。辽萧太后为解决潞县至陪都南京(今宣武区广安门一带)的漕运问题,主持开凿了经张家湾、台湖、十里河、陶然亭进而抵达南京城外的运河,即萧太后运粮河(明万历朝为方便运输,于河上修筑通运桥)金天德三年(1151年),为通漕运而治理潞水,海陵王取「漕运通济」之意在潞县城中设州,下辖潞、三河二县,始称「通州」;随着金口河的开凿,通州与金中都的关系日益紧密。元代郭守敬主持贯通的通惠河,将通州与大运河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开始兴建真正意义上的通州城。 通州为京杭大运河北端,这条连接了南北中国的运河,几乎承载了通州的历史与文化。金大定年间所建静安寺,因依靠运河,成为当地放河灯民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通达的交通使得居民构成逐渐复杂,有相当数量的伊斯兰教徒开始聚居于此,元延佑年间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始建真教寺(今凤凰寺),几乎同一时间,运河北端的通州也开始兴建保留至今、京郊规模最大的通州清真寺。明嘉靖年间,为护卫国家命脉之运河,始筑张家湾城,将张家湾与卢沟河等同视之,有「京师之路,西则卢沟,东则潞湾,为水陆绾毂」之誉。由于地处咽喉要塞,贸易活动热络,各地人员、商贩开始在通州成立会馆,比如今通州仅存的古代商业会馆建筑——三义庙(又称「山左会馆」)。 古老的运河还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由于人员来往频繁,使通州成为畿辅先开民智之地。元大德二年(1298年)始建通州文庙,经历代修缮,清光绪时规模已为京郊之冠;清晚期外国传教士先后创办了富育女子学校,及闻名全国的花园式学校潞河中学(其前身为协和书院)等中等学府。 通州的胜景和它作为直通京城的咽喉要地,吸引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于此驻足停留,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身后,依其遗嘱葬于通州,今存李卓吾墓)晚年寄居通州时,曾作文:「只在此通州,此地足胜游。清津迷钓叟,曲水系荷舟。」来表达对通州的眷恋和喜爱。 至2009年,该地区的历史建筑遗存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京杭大运河,洋见本册后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将在下文逐一介绍,此外还有一些保存较完整的建筑,请见本节末尾的附表。 引自 通州区概述
4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