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虔、苏预、李白和高适:乱世中每个人的长安三万里
所以说,乱世之中站队这种事哪能是随便的么?鸡犬升天或者株连九族,全看命。
如果观察一下安史之乱给杜甫和他的亲密朋友们——郑虔、苏预、李白和高适,他们都有着杰出的文学成就——的生活之路造成的不同影响,那将是很有趣的。 郑虔带有接受伪职的污点,而且在京城被光复之前未能投奔新皇帝,作为惩罚,他在流放中走完了一生。而苏预则以生病为借口断然拒绝接受安禄山的任何伪职,尽管他在朝廷军队光复洛阳之前并未离开这里,但他却因自己的忠诚获得晋升。 高适的成功和李白的不幸都源于一场短命的叛乱。由于明皇任命他的几个儿子担任各地方节度使,他的十六子永王李璘担任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建使府于江陵,势力盛大。他受到一些居心不良的谋士的撺掇,决定割据自固。757年1月19日,他领兵顺扬子江而下,试图征服东南地区。路上,他征召了李白,李白被迫应征。李白的朋友高适,由潼关哥舒翰幕下追随明皇流亡蜀地,后来奔赴流亡朝廷所在的彭原,曾经警告过明皇要警惕不可靠的王子——他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协助其他王子阻止永王的叛乱。这样,两个诗人和朋友现在分别处于敌对阵营。757年3月14日,永王叛军在金陵大溃,永王本人被杀。李白被关押在浔阳监狱中,徒劳地期待着他的朋友高适能够帮他脱身桎梏。尽管李白后来通过御史中丞宋若思在朝廷中为他斡旋获得释放,但仍在758年秋天被流放夜郎,直到759年春天才被赦免放归。 引自 第六章 “东胡反未已”
64人阅读
虎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不恨后人吾不见,物色分留与后人
很感慨那一代学人这种精神,一早就知道了自己只是学问上面铺的一小块石子而已,跨过时光和后...
-
所谓“利令智昏”
在工作中,总能感到自己每每都会有这种被“利令智昏”的诱惑拖入水中的时候,想要说一句:you...
-
郑虔、苏预、李白和高适:乱世中每个人的长安三万里
-
人生颠簸,高光时刻不能抹杀
755-757短短两年的颠沛流离,诗人的创作爆发甚于745-755这十年的京师蹉跎。人生无常式,高光...
-
一边倒的友谊,如何维持二十年?
在744年的时候,杜甫和李白高适同登单父台时,能否想到18年后,李白身陷囹圄,高适想救而不敢...
> 查看全部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