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页
前言 1864年,黃埔船塢在紅磡成立,提供大量工作崗位,故在當時紅磡已為人口較密集的地區。 1884年紅磡區發生一場大火後,當局重建及規劃紅磡,開闢多條現時所見的新街道。俟後,青洲英坭及中華電力等公司在紅磡及土瓜灣一帶設廠,令這一帶成為香港主要工業區,一直維持至1960年代。 早於1909年,已有往來尖沙咀碼頭與紅磡黃埔船塢之間的巴士服務,是港九巴士服務之始。 1924年,當局曾計劃把紅磡規劃為輪船和鐵路運輸港口以及商業重鎮,但受到種種不利原因影響,要到紅磡海底隧道於1972年通車,以及鐵路總站於1975年遷至此,紅磡的交通樞紐地位才得以確立。 直到1960年,港島居民較少踏足紅磡,要到1963年工展會在紅磡現隧道入口一帶舉辦,以及同年伊利沙伯醫院落成,港島居民才較多接觸該區。 前往工展會會場,必須經過一座永別亭,以及香港工業事門學校(香港理工大學前身)之多座平房式校舍。該等校舍現已轉變為多幢理大的堂皇建築。學校前面的一段漆咸道,於1960年代後期因興建海底隧道而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1960年代,蕪湖街已是一條繁盛的市街,開有多間食肆和金舖。過了馬頭圍道的一段,則為黃埔船塢的入口大閘。馬頭圍道與鶴園街交界,有青洲英坭廠所在的青堡大廈(現為紅磡廣場),樓下有滙豐銀行、多間食肆和國華戲院。約1970年,大量原設於港九市區的珠寶首飾工場,逐漸遷往土瓜灣區的街道。 土瓜灣島(海心島)上的海心廟為該區地標,1959年進行的填海將該島併連。該一帶迄至馬頭圍道的地段,長久以來為香港的工業區。位於馬頭角道、建成於1908年的牛棚附近,有始於1930年代的煤氣廠。 和平後,大量廠房在此區落成,由1950年代後期起,不少廠房被改建為住宅,最顯著者是1957至1958年間拆卸的南洋紗廠,其後開闢由龍圖街至鹤齡街的十多條新街道,在兩旁興建多幢住宅樓宇。南洋紗廠的前身為香港蔴纜廠九龍分廠。 1960年代,這一帶著名的廠房,有偉綸紗廠、屈臣氏汽水廠、蓋一電池廠以及天廚味精廠等。1950年代中,這些廠房對開之宋王臺道另一端,仍為一大片堆滿爛石的地段,為宋王臺石所在的聖山原址。稍後,當局大加清理,於1959年建成宋王臺公園,破損的宋王臺石則切割成宋王臺碑,於同年12月28日揭幕,正名為宋皇臺。因元朝修宋史,早前的「宋皇臺」被寫作「宋王台」。 位於宋王臺公園及遊樂場的地段,於淪陷時期前曾為著名之珓杯石、馬頭涌村所在。該範圍內於1926年闢成打石山街、珓杯石街、粤東街、粤西街、公園道、宋街、帝街、昺街及青龍街等街道,惟倭軍當局於1943年因擴展啟德機場而將這一帶夷平和清拆。 1964年,東京奥運(當時稱為「世運)的聖火途經香港,為誌此盛事,宋皇臺公園附近闢有世運公園和世運道。 引自 路線五 紅磡及馬頭圍發展遊
4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