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页
勤政亲贤景区,是帝王日常园居理政的场所,位于正大光明景区以东。这个景区由东西并列的四组院落组成,规模较大且自成一体。该景区西北侧有土山,与正大光明景区后部的小湖相隔,西南部与正大光明殿连通,两者仅隔着一个院落。 勤政殿为勤政亲贤中最西的一组建筑,当时皇帝「日于此批省奏章,召对臣工,亭午始退。」有时在此接见庶僚、外藩。此殿使用功能「与宫内养心殿同,即古日朝遗制也」。这样的规矩,早在雍正朝已经确定。雍正帝开始决定在圆明园听政时,一些大臣不以为然,无人前来,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皇帝便发出谕旨: 上谕大学士等,朕今日坐勤政殿以待诸臣奏事,乃部院八旗竟无奏事之人,想诸臣以朕驻跸圆明园欲图安逸,故将所奏之事有意简省耶。朕因郊外水土气味较城内稍清,故驻跸于此,而每日办理政事与宫中无异,未尝一刻肯自暇逸。已曾屡降谕旨,切告廷臣,令其照常奏事……以后八旗定为八日,各分一日轮奏,部院衙门各分一日轮奏,六部之外都察院与理藩院为一日,内务府为一日,其余衙门可酌量事务之多寡,附于部院班次,每日一旗一部,同来陈奏,则朕每日皆有办理之事;而不来奏事之大臣,又得在京办理诚为妥便。至朕听政办事及百官齐集之日,原不在轮班奏事之数,次日仍按班前来,若该部院衙门轮班之日无事可奏,其堂官亦着前来,恐有召问委办之事,亦未可定,其紧要事件仍不拘班次,即行启奏。 雍正帝的这道谕旨揭开了清代五朝皇帝在圆明园园居理政的历史篇章。乾隆帝继之,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勤政毁中宣布立皇十五子颙琰为太子,准备传位。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皆因之。 据乾隆九年(1744年)的《圆明园四十景》图所绘,勤政殿采用五开间带前后抱厦形式,周围用廊围成方形的院落;后来变成采用歇山顶的双卷勾连搭式屋顶,前卷进深大,后卷稍稍减少,面宽改为三间两侧带东西耳房,东耳房后卷向北延伸,与大殿同。内部的布局据道光十七年(1837年)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载:「殿中有横隔分前后焉,殿东有套间曰东书房,无前廊。夏日召见在殿中,春秋则在东书房。」从一张咸丰五年(1855年)的图样所绘的状况可以看到,此殿室内分隔成前后两个空间。前卷覆盖的前部空间三间连通,在前后卷之间明间装有裙墙槛窗,陈设着宝座。两次间施以碧纱橱。殿顶不施藻井,只作井口天花。自碧纱橱所开的门通往后卷所覆盖的后部空间;这里似为真正的皇帝个人办公之处。当大臣前来奏报时,皇帝从后部出,入宝座,大臣则面对皇帝跪。勤政殿前部空间的明间宝座后设有屏风,悬挂乾隆御书《无逸》篇,后部空间正中悬挂雍正帝手书《为君难》匾额,东壁悬挂乾隆帝所书《创业守成难易说》,西壁悬挂乾隆帝所书《为君难跋》。 勤政殿以东的建筑群具有三条南北轴线。景区中部的一条中轴线贯穿着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中的芳碧丛,为五开间带周围廊的敞厅,院落中不但花木繁茂,并点缀有湖石假山,道光皇帝夏季喜欢在此批阅奏章、用膳。道光帝在《芳碧丛》诗中写道: 虚榭宽闲夏景凉,敕几听政晓批章。 飘香幽径多佳卉,戛玉空阶满绿篁。 每踞匡床非静憩,钦承大命凛当阳。 一诚不息遵谟训,黾勉难期庶事康。 此诗注称:「长夏每于此批阅奏章,敬念缵承丕绪,日理万机,懋勉寸诚,无时豫怠,庶几法天行之不息,致庶事之咸熙。虽新篁成韵,密筱迎凉,未尝玩景而耽清暇也。」他坐在敞厅里,称自己不是为了赏景,对工作不敢怠慢。这首诗写于道光三年(1823年),旻宁登基不久,时时注重自我约束。 芳碧丛院中的太湖石造型十分优美,有的幸存至今。 引自 C.勤政亲贤 第二进的保合太和可算作正殿,外观为九间的大型殿宇,前出三间抱厦,两者皆作歇山顶,造型精美。这里曾为皇帝与外藩及内廷大臣举行宴会之处。殿内悬挂有郎世宁的油画,陈列着天球仪、地球仪。院落四周以空廊环绕,「秀石名葩、庭轩明敞,观阁相交、林径四达」,院落种植着玉兰,园林氛围浓郁。 第三进为七间的富春楼,它与保合太和殿间有平台游廊相接,形成「工」字殿格局,这里曾布置成寝宫。 富春楼东有一个跨院,院内五开间的小殿名竹林清响,小殿明间为穿堂,可由此通往后部满布叠石的小山。 中轴线建筑群左侧,是另一列轴线院落,共三进。最南部的殿宇为飞云轩,其北侧依次为怀清芬、秀木嘉荫、生秋庭等建筑。这些殿宇皆南向,殿前均有一独立的小院,院子两侧有廊相通。飞云轩是一座五开间带后抱厦的悬山顶建筑,由于它与西侧的勤政殿之间有廊相连,自然就成为办公室旁的小型休息厅。乾隆帝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宴请大臣们的诗词都悬挂在这里。到嘉庆元年,大臣们的诗词已经挂满四壁。可以想象,当年飞云轩室内君臣畅欢的热闹场面。 飞云轩后的怀清芬,为一座五开间带前后廊的硬山卷棚顶建筑。这里是皇帝进早膳之处,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园居期间,乾隆帝在圆明园用早膳83次,其中64次都在怀清芬。用膳后,他再去勤政殿办公,有时直接在此披阅奏章、接见官员。怀清芬后部的秀木嘉荫、生秋庭皆为穿堂殿,穿过这两座小殿,跨过如意桥即到达帝后寝宫九洲清晏。 中轴线建筑群右侧有另一列轴线建筑群,前部排列着四重格局相同的小型四合院,其第一进稍大,设有垂花门和门殿,名吉祥所。园内遇到特殊情况时使用,曾作为临时停放灵柩之处。最北一处小院,殿宇名即为前面所说的「竹林清响」,从此殿可通往北侧园林。嘉庆帝曾有一首竹林清响诗,描绘这里的景色: 浮筠绕亭榭,渐觉碧云深。 烟幂筼筜色,风吹箫管音。 吟怀千亩迹,思入五弦琴。 晤坐聆清响,七贤忆竹林。 「勤政」二字,可以说是清代前期几位皇帝的座右铭。因此,凡离宫别馆,其听政处皆言勤政,以见燕居、游览,无不以莅政之要。在承德避暑山庄、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等处,皆有题名为「勤政」的殿宇。 乾隆帝也一直以勤政来标榜自我。风和日丽,春光大好时,他说:「几余拟驾游春辇,恐惜分阴心事违。」自己虽然园居,但是在理政余暇,即使抽出一点儿时间去游观,都有愧疚之感。所以,在宝座后的屏风上「书无逸以自勖」,并有诗云:「乾乾终始志,无逸近书屏。」而且说:「征歌命舞非我事」,而且即使在最闲适的时刻,也是「蒿目乎斯民」,忧虑着世间百姓之事。 乾隆帝历年所写的自己秉承勤政的诗有多首,表达了他立志做个好皇帝的追求。如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他写道: 勤政为君要,此言孰弗知。 存中外达者,以久敬从之。 察吏安民际,深居独处时。 名言忆光武,乐此不为疲。 勤政殿后楹悬挂着雍正帝的御书「为君难」三字,他深谙此三字之内涵,并称「三字垂家法,万年奉永清」。总之,他时刻盼望的是「九州清晏,皇心乃舒」。乾隆帝自幼便以「内圣外王」的人生哲学为本。直到嘉庆帝即位以后,弘历仍然说自己是「虽云归政仍勤政」。这时,作为太上皇的他仍然要过问朝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好皇帝除了要「勤政」,「亲贤」也是重要的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出入引贤臣」。乾隆帝咏「勤政亲贤」时,除了吁请贤臣同他一起事天,行天道,又坦言「群言辨渭泾」,应当依靠周围这群贤臣的进言,辨明是非清浊。乾隆帝咏「濂溪乐处」时,面对满目菡萏芙蕖,觉得似乎「左右前后皆君子」,还说「君子斯吾师」。意思是说,身边的那些贤臣,都是他的老师,而他自己则要「汇芳」、要「亲贤」。 引自 C.勤政亲贤
1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