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过程想法记录
1.从主角的父母写起。《兄弟》较《文城》详细,因为在《兄弟》里,父母的故事更重要,对两个主角后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文城》也有,只是文城影响到的点所需叙事篇幅不用很长。由此,主角父母辈的故事会使故事更立体,同时也体现出主角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的一个人,成为他故事里所经历的命运的一种底色。例如金庸的故事里也有这种写法。
2.人物相遇的先后顺序和交叉。这点《文城》里体现更多,林祥福相亲,先遇到一个叫刘凤美的小姐,他动了一点心,但在未仔细思考就放弃这个小姐,后来遇到一个叫小美的骗子,人财两空,小美卷走他的金条后,他又听媒婆说起刘凤美风光出嫁,这才后悔不该娶一个来路不明的女人。这个先后顺序很重要,设计得也很有意思,如果调换顺序这个情节就不够精彩了。
3. 有人评论说余华还是在写老套的乡村故事,不写城市故事,可我读的时候并不觉得这是讲乡村里的故事,它很有传奇色彩的,从描写中可以感觉到这个“文城”肯定不是现实世界里的地方,包括这个“溪镇”,也不是,是作者想像中的一个地方,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乡村,有点像“曹雪芹的大观园”。
4.余华很会写爽点,又爽又感动。《兄弟》里的爽点是主角李光头被打压到最低点再触底反弹,成为刘镇首富。《文城》里是林祥福决定要在溪镇落脚,和陈永良李美莲两夫妻搭伙过日子,开木匠店。前期铺垫了林祥福第一次失去小美和金条,他想起母亲说的“纵有万贯家产在手,不如有一薄技在身”,于是去拜师学艺,学了一手好木匠技艺;还有他背着女儿南下寻找文城小美,将家里剩余的金条和地契田契换成银票一路带着。在溪镇落脚,遇到了好心的一对夫妇,他们帮助灾后的溪镇翻新门窗,他们的手艺名声响遍整个溪镇,决定要在溪镇盖房子,楼上住着他们,楼下是他们的木匠店。陈永良问林祥福,咱们虽赚了一点,可要盖房子,还是远远不够的,林祥福从女儿的襁褓中,拿出了十二张银票。盖好房子之后,整个溪镇的人民都来帮他们搬家,队伍浩浩荡荡,来的人比要搬的东西还多。学木匠技艺、换取的银票财产、受过他们帮助来还恩的村民,交织出这个又爽又感动的场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