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之胥吏
一个真想做事的官,一到衙门,至少须三四个月或一年半载,才把衙门里详细情形弄懂了;而一辈胥吏就不免起来反对他,暗中作梗。这种情形,从明代起,以前是没有的。而直到清代,这种趋势,日甚一日。其误在于分出官、吏流品之清浊。在上面流动的叫“清流”,在下面沉淀的是“浊流”。只要一行作吏,沉淀人油流,再也不要想翻身,再也爬不上。
此种官场流品,深一层说,还是一种法,还是一制度,而讲制度者不注意。当时的政治传统重法不重人。只要你在胥吏流品中,无论如何有才有德,仍走不出胥吏之本流,仍还是一胥吏。所以胥吏不再要自爱,不再要向上。而一切文书簿籍,例案掌故,却全经他们手。他们便操纵这些来束缚他们的长官。长官虽贤明,无奈他们何。此乃法病,非人病。现代一般人,都说中国人不讲法;其实中国政治的传统毛病,就在太讲法,什么事都依法办。一条文进出,一个字两个字,往往上下往复,把紧要公事都停顿了。
“胥吏政治”之又一面,便是今天所谓的“文书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里的尚文之弊。两汉政治的好处,便在其质实少文。而尚文政治之害处,则最易在政治的下层低层曝露。地方政治是政治之最低层,最下层。在两汉是一个长官(县令)之下有许多小官(掾属,即吏);明、清两代是一个小官(知县)之下有许多永无出息的办事员(胥吏);而政治上许多花样(文与法)却尽付与他们。试问其影响与结果该如何?
Cong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明代地方政府
地方政治一向是中国政治史上最大一问题。因为中国国家大,地方行政之好坏,关系最重要。明代...
-
明清两代之胥吏
西方社会有阶级,无流品。中国社会则有流品,无阶级。这也是双方社会一大区别。直到今天,流...
-
明清两代之胥吏
-
明代考试制度——进士与翰林院
唐、宋两代的考试,由民间先在地方政府呈报,由地方送上中央,这些人就叫“进士”。考取后称...
-
清代的部族政权
西方人讲政治,一定先要讲“主权”。他们的政治思想,很多是建立在主权观念上。所以西方有神...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