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政治”在古代中国受到蔑视
STONEMAN (Big Picture.)
在实际行政中,精通律例条文的胥吏往往可以舞文弄法,以致人们有这样的观感:“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而已”,“第条例过多,竟成一吏胥之天下”,“天子曰可,部吏曰不可,其不可者亦半焉”,“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①。然而与士人的荣耀形成对比,胥吏蒙受着统治者、士大夫和社会的共同蔑视,“流外”“胥吏”被指为一个道德低下的、甚至可耻的阶层,以致形成了一种“胥吏性恶说”②。宋朝“皆士大夫子弟不能自立者,忍耻为之(指为胥吏)”③。连女真之主金世宗都有这样的论调:“夫儒者操行清洁,非礼不行。以吏出身者,自幼为吏,习其贪墨,至于为官,习性不能迁改。政道兴废,实由于此!”④明朝甚至把“充吏”用作惩罚。洪武二十七年(1394)制,廪膳生在校10年以上学无成效、增广生20年以上不通义理者,皆充吏⑤。朱元璋认为“吏多狡,好舞文弄法”⑥,屡斥胥吏之害:“一切诸司衙门吏员等人,初本一概民人,居于乡里,能有几人不良。及至为官、为吏,酷害良民,奸狡百端,虽刑不治!”⑦史称“明太祖惩元季吏治纵弛,民生调敝,重绳贪吏,置之严典”⑧,他鼓励官员痛绳胥吏,对违法者处以极刑⑨。统治者显然不把胥吏视为“拥戴群体”,不指望他们提供多少特殊政治忠诚。至于差役,朝廷公然将之称为“贱役”。 引自 四 官民之间:胥吏的品位安排
90人阅读
STONEMA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唐以下对宗室外戚的限制
中华帝国的发展方向是用法制来维持专制,而不是用宗亲维系专制。入唐之后,中央集权由弱转强...
-
宦权是皇权的旁落,门阀政治下孳生不了宦权。
汉代军功势力衰落,文官、士人地位上升,皇帝便有倚重宦官之举。东汉外戚专政,汉末名士崛起...
-
“专家政治”在古代中国受到蔑视
-
魏晋南北朝的“品位化转向”源于皇权的低潮
魏晋南北朝之所以成为一个“品位化”的时代,从总体上说,是士族门阀政治——在北朝还有部落...
-
宋袭唐制,官僚政治的特性相似,在政治史和制度史上应划入同一阶段。最终,品位化长波(南北朝之后)又一次被异族入主所打断。
赵翼评价说,赵宋皇帝“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及”,生怕慢待了当官儿的;清人薛允升又云,唐...
> 查看全部1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