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页
北官堡不愧是官堡,它的堡门高大雄伟,砖垒的城台上有一座飞檐翘首的门楼,看上去更像一座城门,门前还有一个小广场。 门楼上挂满锈蚀斑斑的铁水镏,听堡子里的老人说,这是暖泉人几百年来「打树花」留下来的。 我没见过北官堡打树花的壮景,但见这静静门楼上铁水浇过的痕迹,足以让我浮想联翩。当那1800度的铁水在这门楼上划过夜空的时候,那景象是铁骑突出刀枪闪烁的火花,还是漫天繁星陨落的流星雨?我懵懵而惑。 站在门楼上俯视全堡,堡门的南面是观音庙,堡内一条主街向北延伸,街的尽头是真武庙。堡子里的老宅十分质朴,大多是土坯房,砖木结构的并不多见。显然,这是一座典型的独门堡,应为明初所建。走进村委会,村支书正在挥毫写春联,大红纸上两只粗犷的手、一幅雄劲的字留下了我对北官堡的印象。 村委会里的人们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堡子的历史与文化,一个姓梁的汉子拉着我们边转边介绍。那汉子是从涞源迁到这地方的,他的口音很重,我没听懂几句。回到门前的小广场上,梁老汉指着那铁锈蒙面的门楼说:「正月十五你们一定来,这里的树花太好了。」看着铁水烧灼出来的赫黑色的城砖,我带着遐想拍下了这神奇的门楼。 「打树花」,是蔚县流传下来的一种社火民俗,至今已有500来年的历史。「打树花」是铁匠发明的过年方式。过年时富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穷铁匠们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的火花中得到启示,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冰冷的城墙上,铁水炸裂火花迸溅,那美丽的铁树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在漫长的岁月里,打铁树花演变成了当地人新春祈福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五,暖泉镇的百姓们捐铁捐煤组织打树花,他们捐的铁大多是铁锅、铁铲等废旧的铁器,打出的树花是橙红色的。近年来,人们发现铜的铄花是绿色的、铝的铄花是银白色的。暖泉人就想把铁铜铝按配比熔化在一起,于是,打出来的树花会更加五颜六色,缤纷绚丽。打树花的勺子也有讲究,得用柳木的,还要提前在水桶里泡上四天四夜。尽管柳木性阴耐火,打起树花来也只能打上七八下,多用几下也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绝妙之处是,刹那间的铁水不粘勺,在勺子里滑溜溜的像一团油,甩出去的铁水飞得又高又远。 我思索着,中国是发明火药的民族,点花灯、燃焰火的风俗形式干干万万种,为什么说这打树花在中国是独一处的。 老冯说:「从前打树花这一民俗活动在逢驾岭、县城西关等地都有,流传到今天只有暖泉北官堡这一处了,而今暖泉镇能打树花的只有几个人了。打树花是一种集力量与技巧于一体的勇士行为,有极大的危险性,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到的事。由于接班人难觅,打树花的风俗也就显得更为珍贵了。近500年来,打树花一直在北官堡的城门上打,这两年观看打树花的外地人多了起来,2007年镇政府在北官堡的西堡墙外建了一座『打树花广场』,以应对日益见多的人们。」临出门的时候,老冯回过头来又补充了一句:「等你看完了打树花,再看礼花都觉得没意思了。」 摄影师梁立接着老冯的话说:「正月十五打铁花的民俗活动在山西、河南等地也有,只是规模、形式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比如,河南确县的打铁花就十分潇洒,勇士们在冰天雪地的元宵节夜晚,头戴葫芦瓢,光着膀子把1800度的铁水打上天空,人在铁树花中搏击的场面格外刺激。去年,确县的打铁花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知为何,蔚县的打树花没有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没见过打铁树花,老冯与梁立的这番话,吊足了我的胃口。 引自 十四、北官堡上打树花 正月十五那天,我早早地坐在了北官堡打树花广场的城墙下。听说打树花的汉子在当地人眼中是顶天立地的男人,当这四个壮汉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说他们更像古道沙场上的勇士,壮汉子们头上戴着草帽,身穿白毛朝外的老羊皮袄,腰间扎着一根绳子,脚上遮着布帘,走起路来威风凛凛。 打树花之前要「祭炉神」,在化铁炉前摆上装着粗沙的小碗,供上三炷香、三个馒头、三碗菜,打树花的汉子们燃香,磕头,烧黄纸,十分虔诚。「祭炉神」仪式结束,开炉放铁水。当金黄色的铁水流进了「火砖煲」里,烧铁水的人迅速地把它抬到城墙下,打树花的勇士疾步走到火砖煲旁,用浸湿的柳木勺子弯腰舀起满满的一勺铁水泼向城墙,铁水像一条金色的火舌奔腾而出。忽然,漆黑的夜空上划过一片火光。这火光,像天宇崩塌,岩浆炸裂。瞬间,那火光化作倾城的流星雨,铺天盖地,眼前是一片比烟花灿烂百倍的奇观。 一勺勺铁水泼向城墙,一簇簇火花凌空绽放,我看见漫天的流星,漫天的珍珠,闪闪烁烁从天陨落。 2010年元宵节,来北官堡看打树花的北京人激增数倍,小小的暖泉镇忽然涌来了三万人流七八千辆汽车,走在暖泉镇的街上好像走在新开街的大栅栏里。暖泉镇政府在打树花广场上设下围栏,一张门票收1O0元。三天下来,暖泉人第一次见到了古堡文化带来的金钱比那灿烂的树花更耀眼。 夜空下,密匝匝的人群时而惊呼,时而沸腾,欢呼声像涌动的潮水,此起彼伏。那声音伴着铁水的炸裂声,震撼心灵,震撼大地。 这就是500年来黄土地上留下的民俗,塞上古堡里的狂欢节。 引自 十四、北官堡上打树花
5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