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页
第一次看见西大坪堡,我为它的雄浑惊愕,我为它的壮美震撼。 我说西大坪堡是塞上的符号、边关的象征。 每次走过西大坪堡,总是燃起我对血色男儿的追问、烽火狼烟的断想…… 西大坪堡是建在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堡子。从下往上看,它英俊威武,俨然铁骑沙场上的将军,扼守在魔鬼天关的阴阳界上。 每每西斜的阳光下,西大坪堡一染铜色、万顷金黄,像一炉火红的钢水喷薄在黄土地上,映得蓝天如海、白云如浪。 这里就是壶流河畔著名的凤凰台,当地人称四十里坡。 西大坪堡是四十里坡最南端的一座堡子,有三四百平方米大,四面以山形圈堡筑墙。对这座奇异的圆形古堡,多少年来人们沿袭着一种解释「这堡子是当年西大坪人用来躲避土匪和兵乱的,古堡在靠近村子一面有一个很小的圆形门洞,便于村民进入。西面的堡墙骑在百丈悬崖上留出一个豁口,用于观察敌情和堡内通风。」对这个说法,我始终不以为是正确的。就以蔚州古堡的功能上说,八百民堡都是用于躲避土匪兵乱的,为什么这种造型的堡子只此西大坪一座呢?因于蔚县没有留下古堡的史料记载,显然,这种解释是人云亦云之说。 在考察四十里坡的日子里,我近百次从西大坪堡下走过,每次看见它,眼前总是浮现出大明征战时的那段历史。我多少次地站在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角度上换位思考,试图从权力、政治、军事、文化、观念、地域、生存等因素上解析「京师之肘腋、宣大之喉襟」的战略意义。 那天,当我坐在西大坪堡高高的洞口外,看着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堡子,眺望脚下那蜿蜒如蛇的古道时,恍然大悟!这是一座扼守边关的堡垒。顿时,我迎着太阳仿佛看见了逆流的阳光,阳光里,四十里坡上烽火狼烟,四十里坡下战马萧萧。 当我考察完了蔚县22个乡镇的160座古堡时,得出这样的结论:蔚州境内的军堡是建在内外长城之间的堡垒,根据地势险峻程度与敌兵进攻路线设置在下广古道(下花园至广灵、大同)与宣涞古道(宣化至涞源)的要冲上,集中在四十里坡和南山险峪之中。 我们分别在宣涞古道北段的北水泉至西合营一线的四十里坡断崖上,在下广古道西合营至桃花一线上,对现存古堡进行考证。我们发现北水泉堡、小枣堡、西大坪堡与祁家皂堡、羊圈堡、前上营堡、后上营堡都是典型的明代军堡。经查阅史料与走访村民,得出这些军堡的建造年代大都在明洪武、成化之后两个时期,历史上的这两个时期,就是大明政权在万里边防线上修筑长城、构建城堡的御敌备战主要时期。 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蔚州进入建造军堡的第一个时期。1369年,当明太祖朱元璋把元顺帝赶回蒙古后,元朝并没有灭亡,北元的势力依然强大。在这以后的数十年里,北元军队不断地进袭大明的北部边疆,塞北至雁北一线烽火连年、战事不断。这一时期,大明倾全国之力修建了北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沿长城建起了9座御边镇城,建造了数十座边城、数百座卫所、数千座用以屯兵的军堡。这一时期,蔚州镜内修建的军堡有:前上营堡、后上营堡、北水泉堡、小枣堡等。 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中,大明50万军队被蒙古族瓦剌军队击败,随后瓦剌大军兵临京师关外。兵部尚书于谦誓死保卫北京,最终击退了瓦剌军队的进攻,保住了大明的江山,史称「北京保卫战」。此战后,明朝政权意识到塞北一线御敌能力薄弱,从而加强了四海至大同之间的军事防御能力,重建、新建御敌设施。 引自 十五、西大坪军堡 1481年以后,宪宗、孝宗更是以「土木之变」为戒,进一步强化塞北边关的防务,除巩固边城扩建卫所外,着重建造了一批驻军屯兵的军堡。这些军堡是阻击敌兵的战堡,大都建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关隘之处。这是蔚州建造军堡的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蔚州境内修建的军堡有:羊圈堡、祁家皂堡、西大坪堡、黑石岭堡等。 我们在考察中还发现这些军堡都是由战堡与营堡的格局构成的,其特点是: 第一,战堡堡墙高大宽厚,堡内是空旷的平地,没有民房、庙宇、戏楼,街巷等基础生活建筑,只在堡子中间建有一座驻兵的值守房。 第二,战堡堡墙上没有门楼与高大的堡门,只留有一个狭小的门洞。没有通向堡子的大道,只有一条进出堡子的小道。 第三,战堡建在陡峭的山岭台地上,堡墙临崖而起,堡子下是古道。 第四,战堡旁边建有一座营堡,营堡内建有营房等生活设施,营堡的堡墙低矮,没有门楼式的堡门。营堡是营房,战堡是阵地,戍边的将士们平时住在营房里,战时进入阵地。比如,北水泉的营堡建在战堡西边的坡下,小枣堡的营堡建在战堡东边的坡上,西大坪的营堡紧挨着战堡在东边的坡上,祁家皂的营堡建在战堡北边的坡上,羊圈的营堡就建在战堡的南堡墙外。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营堡变成了军民屯,后来变成了村落,最终这些村落又延续出了新的村落。 祁家皂战堡是四十里坡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军堡,它与西大坪堡相隔三四千米,从它们的选址、造型、结构上看,这两座战堡就像一对李生兄弟,紧紧锁在宣涞古道与下广古道的交汇口上。 西大坪与祁家皂这几座军堡保存完好,即使在五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们依然雄伟壮观,扼守在古道旁。我们在考察中发现这条线上还有古守营堡、马官营堡、桃花堡等几座官堡。采访中还得知,明末李自成曾率兵驻扎在古守营堡。此外,在下广古道与宣涞古道交汇处还遗存着一座高大的烽火台。 西大坪战堡东面百十米处是西大坪营堡,看上去它早已是一座普通的村堡了。村堡里存有一座老戏楼,戏楼中留有「大清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二日,小枣堡武善班」、「大清光绪元年二月十二日」、「同治元年正月十五日」、「同治十一年」及部分演出剧目等题壁。这是当年戏班演出后留下的班号和日期,看着这些模糊的字迹,能感受到昔日戏台前烛光闪闪、锣鼓琴声的场面。尽管如此,依然不能证明它是村堡,只能说,明中叶以后,随着大明王朝一改对北方游牧民族以征战为通商的策略之后,边关战事平息,西大坪堡才逐渐从屯垦边关的军堡演变成了民堡。 西大坪堡是电视剧《走西口》的外景地,剧中刘一刀的土匪窝就是在这个堡子取的景。听坡上正在放羊的老羊信说:「拍《走西口》时,村里许多男人都坐在堡子下等着当『土匪』,剧组挑上了俺当了『土匪』,没想到当一天『土匪』能挣50块钱。那些日子,俺把羊关在圈里顾不上放,一心一意当了十几天『土匪』,挣了几百块钱。」说到挣了几百块钱时,老羊倌乐得合不上嘴。 我递给老羊倌一支香烟,他说这辈子第一次抽大中华,闻了闻还是没舍得抽,把它别在了耳朵上。我问他坡上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他笑了笑说:「这里的黄土很薄、很浅,一两米之下就是胶泥,坡上缺水,人们靠天吃饭。一年中最好过的日子是七八月份,那时杏熟了,瓜也下来了,院子里种的扁豆也都结果了,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时侯候就去摘。如果有水,这里该多好哇。」 听着老羊信的话,我凝视着金色的四十里坡,遥想200万年前这四十里坡是水草茂盛的古大同湖,那里栖息着万千的动物,衍生了远古的人类。四十里坡是泥河湾孕育的土地,或许,人类的祖先在这里捕鱼捉虾,开荒种地。古大同湖消失后,这里留下了一条水量充沛的壶流河,土著的泥河湾人守着这条河生息着。 今天的壶流河畔,留下了突兀的古堡,干渴的四十里坡。 引自 十五、西大坪军堡
6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