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页
卜北堡的堡墙下,有一条从北京通往山西大同的「燕云古道」。当年燕王朱棣的千军万马,旌旗猎猎,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如今,这古道荒废了,路边上的那口古井依然还出着水。 堡子里的主街是一条比「燕云古道」还古老的土路,它紧贴着涧沟的崖边由东向西,弯弯而远。明砖、土坯间杂的宅院错错落落地伫立在路的北面,风雨侵蚀的堡墙残变成了几根土笋般的柱子,守候在崖边的路上。 站在堡子的西头,荒凉的大地上高耸着一座孤独的小庙。那庙如魂,映着瓦蓝的天空,罩在雪野上的光晕里。瞬间,这光晕让我想起了大明国皇上的耻辱,卜北堡的阴影。 墙根下坐着一个很老的老头子,他说:「秦始皇还没统一中国的时候,卜北堡的先人就在这里建庄了,现在的堡子是大明朝的。」听他说话的口气大了去啦,不知底儿的人还以为这堡子里住着皇城根下的亲戚呢。口气大自然有它的道理,他指着路边那栋宅院接着说:「卜北堡是王振的老家,王振的祖上就是这所院子。」说这里是王振的老家,他流露出无比的骄傲。摄影师梁立撇了一句:「那么霸道的太监就住这么几间房子?翻翻明史就连你都不信了。」 王振是明初蔚州人,查继佐《罪惟录》中记载:「王振早年读过书,下过考场,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王振无才无德、品性奸诈,他最终选择了自阉入宫。入宫后的王振授书于宫人。洪武年间朱元璋不准宦官读书识字,仅为洒扫役使。永乐年间宦官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宫内有专供宦官识字的内书堂,但只允宦官识字而不教文意。然而,王振却显露了出类拔萃的才能。宣德时,刘宁掌司礼监,而刘宁不知书,命王振代笔,王振迈进了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机构——司礼监。那时的司礼监有代皇帝御批奏章的特权,掌管玉玺,权力极大。 王振后来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从此他擅权从恶、结党营私、干涉朝政、逐杀良臣,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走向了罪恶的人生。明英宗十四年(公元1449年),北方边关战乱,太监王振鼓动皇帝亲征瓦剌,由他擅断军务。根本不懂兵法的王振未战而退,退到怀来土木堡时,被瓦剌军围歼,大明征战的50万将士战死沙场,英宗皇帝当了俘虏,从征的100多名文臣武将血染塞北。王振被英宗皇帝的护卫将军樊忠轮起铁链砸烂了脑袋。这就是大明耻史「土木之变」。 想到这些,我对那老汉说:「卜北堡是不是王振的老家,史学界没有明确的考证,更没有结论。别抢着争王振的家在这儿,那是一个遭国人唾骂的太监,别让那个阉了男人根的败类毁了这堡子的名声。」老汉似乎没听懂我的话,一脑门子不悦,眼皮都不抬一下地问我从哪儿来,我告诉他从北大来。他惊讶地抬起头,没再说下去。我对老汉说这些话,那是根据我们考察的结果而说的。 蔚县人对王振的籍地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在白河东堡:我们在白河东堡的真武庙下找到了王氏家庙,家庙存有门楼、小院、正房祠堂等。祠堂墙壁上写着王氏家族的名册,地上存有三块石碑,碑文记载着王氏家族的历史。 考证结果是该家庙创建于清乾隆年间,晚于王振280多年,这支王氏家族与王振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种说法是在卜北堡。其曰:卜北堡东门内有一座四合院,疑为王振旧宅。这所宅院有门楼一座、正房三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院内条砖铺地,土坏山墙,是一座典型的明代早期建筑。按明代礼制,王振的宅第应是正堂三间,此宅规模较符合王振的四品等级。 我认为,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这等规模的明代宅院在蔚县多如牛毛。 引自 十九、家庄北堡 从另一个论点分析,根据券门外门匾上所刻「卜庄北堡,迎祥,大清道光乙未年重修立」,与券门内门匾上「大明国,卜家庄堡,正德十一年十月吉日立,嘉靖三十七年十月吉日重修」的文字记载,可以推断:第一,「土木之变」发生在1449年,卜北堡于1516年立堡,1558年重修。这就是说,王振死后57年卜北堡立堡,由此可见,那几间房子与王振没关系。第二,倘若王振与卜北堡有血脉关系,王振死后,卜北堡王家当灭门九族,何谈卜北堡在王振之后立堡?于此,我认为,王振不是卜北堡人。 第三种说法是王振本姓佟,乳名小振子,入宫后拜太监王充为假父,改姓王。以此说法,王振的旧宅不在白河东堡也不在卜北堡,因为这两个村子没有佟姓人家。 第四种说法是王振的衣冠冢在卜家庄。对这个说法,我们寻找证据:经查阅《明史》,书中对王振的原籍没有记载。《蔚州志》也只是说王振的衣冠冢在城西二里地的卜家庄,并没说他是卜家庄人。根据这两点我们推理如下:当人死无尸时,衣冠冢是一种归魂的方式,王振好歹也是名赫一朝的大太监,蔚州的县太爷总不能让他魂飘土木堡吧。于是,选择在当年燕王朱棣征战时走过的「燕云古道」边上归魂,以谢罪皇上为由,对受恩于王振的蔚县人是一种安慰。 时光远去,今天那衣冠冢已无迹可寻。或许,衣冠冢的说法从一开始就是讹传,他的灵魂一直游荡在土木堡的荒野上。此说,论点有二:一是,「土木之变」王振招来了灭门九族的严惩,没人敢冒罪给他树碑立墓;二是,从蔚州若干版本的县志上查不到任何有关王振的记载,足以推断他死后在蔚州没有坟墓。于是,我认为,王振是蔚州城里人。 卜北堡是蔚县百来座古堡中最原汁原味的一座,它的保存程度是上乘的,如果修缮一下,北方城与它无法相比。堡子垛台上的庙宇「梓潼楼」虽有修复却并不显假。堡门前前后后的砖雕几乎无损,整个堡子清灰色的明砖明瓦历历如初。走在卜北堡里,我仿佛又看到了大明朝的辉煌。 堡门的东面是一间破旧的房子,一个老汉指着那房子说:「这房子是老戏楼,『文革』时把它改成了生产队的粮库,里面有一套《封神演义》的壁画。」我们循着老人的指点,踩着坍塌的瓦砾爬进了戏楼。在破烂的仓库里「共产党员要慎重」的标语下,一盏落满灰尘的马蹄灯依旧在砖台上值守着,社员记工分的账目写在墙上。隔扇上画满了封神演义的壁画,这是一套完整的壁画,共24幅,看上去色彩鲜艳、线条清晰,画面几乎没有残损。仔细寻找,没有发现年代记载,细辨画风,应为清末摹绘。 看见我们进了这房子,一群老娘们儿也跟着钻了进来。一个高个子的女人说:「我嫁到这堡子30多年了,今天是第一次到这房子里来。」另一个矮个子的女人说:「我听孩子他爸说这房子是队里的粮库,从来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多的画儿。」 她们唧唧即喳喳地扯着,扯着扯着,话题就扯到了她们年轻时候的事上了。 发现了这组壁画我格外兴奋,只顾一心拍照,任耳边这群老娘们儿越扯越不入耳。 引自 十九、家庄北堡
2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