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性问题和魏源的思考
魏源对于“什么是政治生活的合法边界”这一问题的探讨,便是他对于《诗经》言辞运用的例证。他的起始论点是,在政治中,真理是以多种形式出现的(至少,世俗生活中尚有待证实的真理是如此):“道固无尽臧,人固无尽益也。是以《鹿鸣》得食而相呼,《伐木》同声而求友。”〔58〕对于魏源所引诗,人们的一般理解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周行”者,“大道”也。)〔59〕魏源知道,他的读者们已习惯于将此诗同君主及臣下(被比喻为鹿)之间的和谐关系联系起来。〔60〕然而,在魏源对《诗经》的研究中,他所突出的,却是鹿与鹿之间的交流。如果正确政策的产生来自于讨论,而不是来自于由上而下的某种单一的源泉,那么,精英阶层就必须克服自己对于在公共事务上相互交换意见以及自己似乎是在组建朋党的恐惧。与此同时,君主本人则必须给予这样的讨论以应有的合法性,而自满人征服中国以来,历代君主对于这种合法性都是拒绝予以承认的。 引自 ——根本性问题和魏源的思考
68人阅读
愧史氏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根本性问题和魏源的思考
-
第二章 从太平天国事变到戊戌变法
京官们在1898年对于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的反应,在一位最为严厉的批判者——翰林院编修陈鼎...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