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页
【漫山阁】 天龙山石窟开凿于东西两峰的石壁上。东峰名仙岩山,开凿12座;西峰名大佛山,开凿15窟。两峰对峙、石窟高低错落。全山29座石窟,这里集中了25座。窟与窟间以绵延1400米的石栈相连。 漫山阁所在处为大佛山。 简略谈一谈天龙山的石窟特色。东魏时的石窟最早开窟,计两窟,为东峰的第2窟和第3窟。两窟相连,大小形制皆同。规模虽然不大,却是天龙山石窟中雕刻内容最丰富、技艺最精湛的洞窟。也因为此,这两窟遭毁最重。从研究者千方百计寻找到的资料来看,这两窟的雕刻风格以线条刻画为主,强调衣纹动感和韵律感。人物清瘦,是所谓「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这些雕像使人联想到《世说新语》里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风度。 北齐石窟有三处,分别为东峰第1窟及西峰第10窟、第16窟。佛像写实而立体,那也是对出身鲜卑族的北齐王朝尚武风气的现实摹拟。佛像头顶肉髻低平,面部饱满,多袒露右肩斜披袈裟,裸露的肌肉看上去几乎就在跳动,充满力量感。用绘画的语言表述,即「像人之妙,张得其肉」。 隋时石窟仅一处,即规模最大的东峰第8窟。窟中原有两名金刚力士像,怒目而视,强悍激烈,他们的肩部显得特别宽大,想必隋时的猛将韩擒虎、萧摩诃也是这般人物。这两身金刚力士像,上世纪被倭奴人盗走,现寄放于倭奴藤井有邻馆。隋石窟建筑一般的评介,认为仅仅是北齐风格的延续。菩萨像采用直立状,少见曲折线条,显得呆板。 唐时石窟开凿最多,共15窟。专家认为,天龙山唐代石窟艺术水平远在同时代其他石窟之上。佛像表现手法细腻,有三个特征,便是曹衣出水、男体女态和丰腴肥美。东峰漫山阁内的佛像为唐晚期所开凿,共4尊,其中3尊佛像头部上世纪为倭奴人盗走,现存的佛头为20世纪80年代补雕。 漫山阁原位置为弥勒大阁,用以为石佛遮蔽风雨。上世纪解放前,大阁朽坏。1987年在原址上起建大阁,改称漫山阁。阁分两层,上层平面呈凸字型,散开露顶,阁内有陡峭的木梯供游人攀上,以便近距离观看佛像。 远远望去,漫天阁极为巍峨,依山而建、与山合体;迈步进阁,方觉阁这般窄小,举头成90度才能望见大佛在高处的鼻子。爬木梯上楼,梯陡得直立一般。站在木梯折弯处,可见大佛前三尊菩萨的侧面。再往上爬,上面是木板铺就的平台,弥勒大佛显现在眼前。 一千多年来,它倚坐在这里,似笑非笑。这已是天龙山现存最完整的佛像了。是因为太大、不易割取和携带的缘故它才免去一劫的吗? 据测量,弥勒佛高达7.55米。佛头部有右旋式螺髻,表情平静。额际有明毫,据说那明毫可洞悉一切善恶性。佛的右手上举,那叫作说法印;左手抚膝,这动作是能够降伏一切恶魔的降魔印。佛双足各踏一朵莲花。佛座上雕饰着鬼面和乐伎。 大佛前面的3尊菩萨像中,正中为观音菩萨。佛像的头部又生10个小头,朝向四面八方,造型令人油然心生敬畏。据《法华经》称,11面观音是观音化身的32相之一,是 密宗供奉的主要偶像。人身处绝境时,只要诚心暗诵观音名号,观音菩萨便自冥冥中佑护。 它站立着。身着女性的透体轻纱,衣纹流动,明显的乳房线条显现出来。腰细而臀窄,下着长裙,裙紧贴臀和双腿,下身显得特别修长,整个身体曲线流畅,形成三处起伏。雕塑家傅天仇和钱绍武认为,11面观音像堪称世界之最,是我们古代雕塑艺术中最精美的典范。 11面观音像两侧,分别是跨青狮的文殊和骑白象的普贤。3位菩萨合称三大士。普贤代表了真理,文殊是智慧的化身。在大乘佛教中,文殊地位居众菩萨之首,天龙山北方的五台山,便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引自 五 天龙山
3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