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页
- 页码:第19页
卷一原文
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湼槃? 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爲厭捨求趣湼槃?故彼所言常爲自害。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湼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后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爲我。 引自第19页 大意: 有人问:如果没有“我”,“谁”在轮回,并厌轮回苦、“谁”舍生死而求涅槃乐。 论主答:若所谓“我”无生死,则轮回不成,若所谓“我”常如“虚空”,即无所苦恼,舍苦求乐则不成立。(既然设定无有生死、恒常如虚空的“我”不能成立轮回和超越轮回。)故提问者自相矛盾。当然,有情实际在生死中轮回,并且厌倦轮回,追求出离,由此可知,一定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我”,一般所谓“我”不过是无始以来虚妄熏习而显现的“似我”,未能了解真相时以为是真实的“我”。 附议: 关于“我”的争论是佛学一大关键。一般言之,小乘言四谛,只是讲缘起及其还灭,可谓一无我,据说是释迦指向梵我而谈故浑然未分,而大乘之中观、瑜伽,都讲无“我”,而所无之我以及无我之后却并不相同,大乘佛学中观系以无我解缘起,谓之真实(谛),所谓无我故缘起,缘起故无我,故中观有二谛(真实)义,瑜伽则以二无我“所显”为真实,故瑜伽言三性三无性。由此一、二、三,实佛家三轮(读《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品或《辩中边论》辩真实品会发现更多的“真实”义。)此处《成唯识论》一节言一未言三,只是强调一“无我”,即有情所谓“我”——虚妄熏习似我相现之我,有情我。(用当代哲学术语说,大概是主体或者我思故我在之我。)此为玄奘所传晚期唯识学所笼罩而非其学问之本体也,但是瑜伽系解说。
14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