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荣尺码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服美役
如今,商店依据各自的喜好来创造尺码,而且往往在同一家店里也会出现不同的标准。有时候人们认为,减小尺寸可以节省布料,但完全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虚荣尺码开始流行,这指的是改变服装尺码以满足顾客的虚荣心。换句话说,几十年来,衣服对应的尺码在逐渐变小:20世纪80年代,70厘米的腰围对应的是44码,而在今天,则对应42码。 这种操纵源于一个事实:时尚行业很清楚,当人们觉得自己不正常或者太胖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所以它急于避免这一点。如何避免?不是让所有的身体正常化,而是操纵人们的虚荣心:不是增加尺码、创造出更大的46码、48码,而是允许46码的身体穿进44码的衣服,只要改变标签就可以了。这样,你就会感到自己“正常”了,然后一直从这里购买服装,买得还更多。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你穿上比平时的码数更小的衣服,从而激发出一种情绪反应:一种满足感。 很多身体仍然被排除在虚荣尺码之外,原因是体形、肥胖或残疾;但是,导致尺码越变越小的推力,恰恰是为了掩盖美的神话:如果我符合“正常”尺码,就会觉得自己是个“正常”人,不用再担心不符合标准。相反,尺码带来的虚荣可能还会促使我嘲笑比我胖的人,因为符合标准会让我感到自己是文明的。 如今,这些度量标准的荒谬性又有新体现:美国的尺码逐渐降到了0码以下。0码或者00码的概念似乎在暗示,为了美丽,女性应该占据尽可能少的空间。码数越低,自我评价就越高。瘦已经成为一种魅力,但正如我们看到的,情况并非一直如此。人的身份和价值有可能会与一个尺码挂钩,然而除了这种风险,这套评价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它基于的是一种完全任意的、可变的测量方式(尺码)。 毕竟,全世界的杂志除了报道明星的体重什么都不做。广告、杂志和电视所传达出的女性瘦身理想远没有改变——这些年来,美的偶像变得越来越瘦了。一些研究分析了美国黄金时段播出的主要情景喜剧,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女主角都体重不足。
9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