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
小西天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其开山祖师为五台山火场寺僧人东明(号道亮)。初期建造的建筑有无梁殿及殿内两侧廊庑,韦陀殿三间(今钟鼓楼下层,现辟为僧舍),摩云阁(顶层单檐悬山单开间),小禅窟,八卦亭等;无梁殿面阔五间,前檐插廊,殿内铜佛像为隰州人李呈祥(曾任清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于清顺治七年捐赠。崇祯十七年(1644年)庵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落成,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大雄宝殿内悬塑制成。大雄宝殿两侧和后廊,同时还建有文殊、普贤、北极、马王祠以及一些僧众日常所需小禅窟、厨窑等附属建筑。至此,千佛庵建筑历经20余年的兴造终于初具规模。之后清代数百年间,屡有增建修补,又逐渐增加了中院韦驮殿(仿木砖砌单开间),钟鼓二楼,东廊房。庵下山门外建造了跨越清泉的趋善桥,铺墁了登山石道,庵内路面砌筑了必要的凭栏护壁等设施,从而使庵内建筑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小西天原名「千佛庵」,因大雄宝殿内塑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其后,因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又为区别县城南另一处规模宏敞的明代寺院大西天(圣境寺,已毁),人们俗称其为小西天,而原名千佛庵被人们渐渐地忘了。 小西天是佛寺,为何称庵不称寺呢?千佛是指塑像有一千余尊,而「庵」好多游客都认为是比丘尼,也就是尼姑居住的寺院,为何小西天偏偏是和尚创建、和尚居住呢?其实「庵」据刘熙《释名》曰:「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庵,奄也,所以自奄覆也。」实际庵就是小草屋之意。古印度等地的佛教徒修行,隐遁多居庵。今意指供奉佛之小舍称庵。因比丘尼居住多是小寺院,故有此误解。其实庵是广义的,并非专指比丘尼居住之地。小西天的建筑以其小巧玲珑而著称,因此就称其为千佛庵。 小西天创建年代虽不长,仅有短短的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但其创建年代及创建者,迄今却众说不一。创建年代有谓崇祯二年者,有谓崇祯七年者。创建者或为东明,或为道亮,莫衷一是;考其原因,主要是寺内碑文记述甚少,历代住持及创建年代亦无记载。笔者因工作的需要,曾做了多方面的查阅和考证,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创建年代,持崇祯七年说有《中国名胜词典》、《山西名胜》和《山西古建筑通览》等书籍。持崇祯二年说有《山西通志》、《隰州志》等文献。《山西通志》卷一百七十一记载:「千佛庵,以崇祯己巳年释道亮所建。」《隰州志》卷二十四,李呈祥《千佛庵碑记》载「始自己巳,递自甲申。」己巳年为明崇祯二年(1629年)。李呈祥为明末清初人,碑文写成的具体年代约为顺治七年或八年初。小西天建于明末清初,所以说具体年代,他知之最详。州志中载明崇祯十六年杨季淳《千佛庵记》,此碑是小西天最早的一块碑文,但此碑现已不存,所以根据《山西通志》及《隰州志》李呈祥碑文记载,小西天应创建于明崇祯二年,而不是明崇祯七年。 创建人,持道亮说有《山西通志》、李呈祥碑文、大雄宝殿大梁记载及顺治七年碑等。持东明说有崇祯十六年杨季淳碑、康熙二十五年碣、乾隆十八年宋劻碑等。道亮、东明是创建人都有据可查,在小西天早期的两块碑中,杨季淳碑说:「东明师真所谓开山祖也。」李呈祥碑则说:「燕僧道亮住锡此山。」两碑文撰成年代只相差七八年,而创建人却大相径庭,这实在叫人费解。但究竟谁是真正的创建人呢?据康熙二十五年碑载「比丘隆鉴为东明公三世嫡孙也。」而在李呈祥碑中载:「道亮……复谋与其徒兴秀,徒孙隆鉴。」比丘隆鉴在康熙年间为小西天住持,两碑文记载隆鉴都是其徒孙,这在佛教的清规戒律上是不允许的。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东明与道亮实为一人,道亮应是其法号,东明是其法名,只不过在各时代的碑文中称谓不同,使人混淆不清,产生了误解。 引自 小西天的历史沿革
7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