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灾纳福吃祭肉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走南闯北吃东西
山珍海味做成美食珍馐并不稀奇,最简单的白煮肉、豆腐、肉丸子、大白菜能做成美味佳肴,那就不是一般的功力!清朝宫廷一向有祭祀的习惯。每天,天还没亮,就要宰杀一头整猪祭祀。按习俗,祭祀之后的猪肉,主人家不能吃,必须分赠亲朋好友享用,叫作“散福”。当时皇宫里每天的祭肉都赐给宫里的侍卫们。但是,祭祀的猪肉只不过是开水烫熟,什么调味也没有,因此谁也不想吃祭肉。 名作家高阳写过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断》,内容讲的是江宁织造“曹家”的故事,其中就有一段紫禁城里吃祭肉的描述。美食家唐鲁孙也写过他通过相识的内廷侍卫进紫禁城吃祭肉的故事。 根据两位先生的描写,清朝宫廷里撤下来的祭肉,都归清晨值班的内廷侍卫享用,送到侍卫班房的祭肉,都是大块白水煮熟的肉,侍卫老爷们得拿随身小刀自己切,而且按例吃祭肉是不准调味的,所以大多数侍卫都当成一件苦差事。 高阳先生描写,曹雪芹跟弟弟要进宫临时当差,先在家里练习吃祭肉,得切薄了,要不然难以下咽。曹雪芹还问弟弟吃不吃得惯,他弟弟说吃得惯,于是曹雪芹跟弟弟说:“那你多吃 点,我少吃点。” 唐鲁孙则描写了吃祭肉作弊的技巧。先用草纸吸满酱油,然后晾干,切肉的时候用这种酱油草纸擦拭切肉的小刀,让酱油借着小刀转附到肉上,避免吃毫无味道的白肉,这算是比较含蓄的作弊。也有人掏出整叠酱油草纸,搁进碗里,冲上肉汤,变成酱汁,好蘸肉吃。这就有点明目张胆、招摇过市了。最早,“砂锅居”卖的就是再加工的祭肉,它原址在西单缸瓦市义达里,曾经是定王府的更房。清朝惯例,王府有朝祭、夕祭、日祭、月祭、神祭等祭祀制度。祭祀时要“杀牲”上祭,上供后撤下来的供品叫“神余”,主人家不能吃,要分给亲朋好友、看街、更夫们享用,这样才能为自己和家人免灾祈福,带来好运。 由于祭祀活动频繁,祭肉源源不绝,再加上这些祭肉只是开水煮熟,按规矩吃祭肉还不准调味,再爱吃肉的人也没胃口,时间一长,祭肉都放坏了。于是,看街人便与王府里的厨师合作,开了一家“神余专卖店”,运用满族传统的烧、燎、煮等烹调方法,将王府中撤下的祭肉再加工,加上适当的调味,让味道鲜美。 由于是祭祀后撤下来的神余,几乎是不花钱的买卖,而且人们相信吃了神余能为自己消灾免祸、带来福气,所以生意特别好。据说店里用来煮肉的是王府中一口直径四尺、深三尺,一次可煮一头整猪的大砂锅,所以被食客们昵称为“砂锅居”。“砂锅居”从清朝乾隆六年开业,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历史。据说此店一向是上午营业,下午关门,所以北京还流传一句歇后语:“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过去因为卖的是王府里祭祀的神余,都是当天天不亮就宰杀、煮熟上供的新鲜猪肉,过了中午大概都已经卖完了。到了民国,祭肉没了,但是砂锅居还是保持这个传统,只在上午开门,也有宣传广告的作用,尝鲜的、慕名而来的,还没开始营业就排队等候,这一来,名气愈来愈响,生意愈做愈大。 砂锅菜讲究的是汤头、火候,过去“砂锅居”以特大砂锅一次焖煮大量猪肉,水量一次加足,中途不掀盖,熬出来的肉汤当然味正汤醇!此外砂锅居的白肉特别考较刀功,白肉要片得薄如纸,吃起来才能够腴而不腻,鲜美爽口! 引自 消灾纳福吃祭肉
143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台湾风味之“卤肉饭”
还有一个变种值得提一下,卤猪蹄盖到米饭上叫“猪蹄饭”,又叫“知高饭”,“知高”是闽南语...
-
一碗油面度小月
小时候听长辈说过,担仔面清朝末年就已经出现,最初只是台南一个肩挑的小担子,老板每天傍晚...
-
消灾纳福吃祭肉
-
春天的颜色——青团
倒是有件事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北京一向少雨,我在北京住了近二十年,家里根本没有雨伞...
-
麻辣天堂
传统川菜分成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三个派系。上河帮又称蓉派,以成都、乐山风味为主。讲求...
> 查看全部2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