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页
圆明园中有不少与农事相关的景区,有的景区更被直接称呼为村,如「北远山村」,有的景区建筑旁即为农田,以便于皇帝在园中与种田人讨论农事。 早在康熙年间,圣谕中就提出《重农桑以足衣食》: 朕闻养民之本在于衣食,农桑者衣食所由出也,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古者天子亲耕、后亲桑,躬为至尊,不惮勤劳,为天下倡……自古盛王之世,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享庶富之盛,而致教化之兴,其道胥由乎。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在《御园亲耕》诗中写道: 我朝得天下,马上搴旗帜。 创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 皇祖绘为图,种获编次第。 皇考耕藉田,岁岁禾双穗。 谓是御园中,朝暮便亲视。 以农立国的方针在圆明园的建筑中有着突出的反映。乾隆帝还写道:「湖山岂不美,最喜是田家……城市厌笙歌,农讴惬听多……」像这样的诗,他写过多首,大都提及如何关心农事,如何借此了解稼穑之艰难等等。这便是圆明园中有不少与农事相关景区的原因。乾隆帝还表白,其驻园并不是为了游燕玩赏,而是要体察农情。他说:「园居岂为事游观,早晚农功倚槛看。」 在圆明园中,能够验农桑的场所很多,有的景区本身建筑处理并不追求村居、乡野的风格,只是周围环境便于知农、验农;有的景区对建筑作了特殊处理,使之能望而触景生情。乾隆帝有诗称:「斋外水田凡数顷,较晴量雨谘农夫。」在《观稼》诗及诗注中,更为形象地描绘出他关心全国农情的心态: 夏秋旸雨幸调匀,观稼欣观铚艾新。 忧切不孤勤一己,稔连差足慰群民。 (昨岁各省秋收自八九分以至十分,可称大有,今岁闽省已报早稻收八分有余。山东亦报约计收成九分有余,滇省则早者收足九分,晚禾亦极丰蔚,其北省之直隶、豫、晋、陕、甘,南省之江、浙、江西、湖北及边省之黔、粤,均经各督抚奏报雨水调匀,禾谷畅茂,丰稔可期。兹阅山田秋稼亦全熟,待获屡绥之象,实可为寰宇群黎庆矣。) 只有得到寰宇群黎之庆,皇帝的统治才有经济基础,才能万方安和、九洲清晏。 引自 5.观稼验农
1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