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硝烟的战斗”
以“弱政”一“刁民”这样的互动模式来观照现实中乡村基层政洽的某些特征,兴许不会被主流政治学分析框架下的知识视野所接纳,在这样的知识视野之中,人们已经习惯于诸如“集权一顺从”“专制一反抗”“民主一参与”这样一些舶来的却更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解释模式下的经验观照。我知道,这样的一些解释模式不仅为长期的革命与后革命时代的经典政治文化所形塑,并且更为已被“普世化”的西方经验所鼓励,而且,因为多年来“历史必然性”教理的熏陶,在从“集权一顺从”“专制一反抗”到“民主一参与”的解释模式之间,似乎还存在着某种历史时序性的线性逻辑转换,以至于我们在不自觉中就会以这些理论模型去比照与重组经验。结果,当我们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时,就既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想象一个集权型体制的“弱”,更无法去想象与历史正确性和历史创造主体同在的底层形象的“刁”,因为对于这样的一类形象,我们既有的知识谱系早就已经为其准备好了对号入座的经典符号和评价标签。正是因为受到这样一些思维范型的奴役,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学者无法看到当下农村社会真实的官民关系和治理特征,而只会以理性与启蒙主义的武器去从事对现实的批判,以泛道德化的同情去表达对底层群体的怜悯,而实质上我以为这些批判与同情却可能是在对社会秩序的维系、运行与改良进行着某种不负责任的撤卸,使本应通过“温补”或“清火”进行逐步改良的社会机制遭受到不应有的“革命性”破坏。 引自 “没有硝烟的战斗”
4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