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引自 “没有硝烟的战斗” 忙碌了半天,一个村湾的合同总算是签了下来。干部们一边休息一边发开了议论:“这老百姓还真是差智力,这么好的事,你把钱给他赚,他都会不过来。”于是,“差智力”成了干部们对农民态度的解释。根据我的观察,干部的这种解释不是全无道理,现在留在村里的农人大多是老人和妇女,他们一般来讲文化偏低,没有见过世面,已经习惯于传统作物的种植,对于新生事物不熟悉,自然也就有些信心不足,加之前些年结构调整失败给他们留下的心理阴影,致使他们普遍地抱着宁愿少赚也不愿意尝试冒险的心态。然而,更加深入的观察却又使我体会到,“差智力”还仅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还是农民们对政府有些“信不足”,政府的权威感在他们心目中早就已经大打折扣,以至于干部常态化的劝说和引导已经无用,迫不得已只有用一些“另类”的方式去重新唤起农民对政府的信任,而话都说到发誓赌咒和教人使坏这个份儿上,也就由不得你不信了。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地方上的各种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早已经名存实亡,在农民和市场之间缺乏中间性的信息媒介,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不相信政府又还能相信谁呢?所以,正是农民这种不太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而更重要的还是必须相信和只能相信的心态一不相信政府,农民自己就更找不到赚钱的途径一才使农民表现出始而迟疑、继之观望、最后跟从的复杂心态。可以说,农民的这种心态和干部的这种应变,倒是更为准确地反映出村庄和镇政府在面对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时所共同面对的一种尴尬 引自 “诱民致富” 非常深刻,农民对政府决策的复杂心态,实际上是基层工作中主要打交道的内容,简而化之,农民一方面没有多少试错的本钱,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更多渠道去赚钱,也很深刻地说明一个社会哲学观念:改命转运,与天分和努力无关,主要是靠选择和运气。
5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