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页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身份各异。据《论语》记载,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所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主要指各种文献知识。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文献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历史、文艺等方面;「行」主要指道德实践。孔子固然重视「文」,但更重视「行」,二者相比,「行」比「文」更重要,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而且,在孔子看来,文化知识只有落实于道德实践,才真正起到了作用;「忠」是对待别人真诚、忠心,所谓「与人忠」、「与人谋而不忠乎」。只有以忠心待人,以忠心事人,才能问心无愧,心安理得;「信」指与人交往的诚信。它主要是对「言」而说的,即「言而有信」的「信」,指说话信实没有虚伪。这也是与人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 孔子的教育,还有「四科」之说。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说法,表示孔子的学生,按其不同的特长或专长而分成四类,类似今天大学里的分系。《论语·先进》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即是四科的内容;后面所列举的孔子弟子,则表示在这方面有突出的专长和上佳的表现。四科就其内容性质而言,相当于今日大学的伦理、语言、政治、文学等科目。当然,「孔子四科」主要是强调孔子学生在这四个方面有优长表现,并不是说教学内容只限于这四类。(彭耀光) 引自 30 孔门「四科」是什么?
2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