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
狂欢笑文化的特征。
狂欢节没有边界,不受限制,全民都可以参加。这使得人摆脱一切等级关系、特权、禁令,使人们不是从封建国家、官方世界看问题,而采取了非官方的、非教会的角度与立场,所有人都暂时超越官方的思想观念,置身于原有的生活制度之外。—————展现自己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
狂欢节是平民按照笑的原则组织的第二生活,是平民的节日生活,是生活的实际存在,是生活本身的形式。
是生活在狂欢节上的表现,而表现暂时又成了生活 引自 第八章 巴赫金的交往、对话主义文学理论 第二世界与第二生活形成了特殊的双重世界的关系。
“狂欢节的世界感受”
一是人与人不分彼此,乌托邦理想和现实融为一体。
二是显示人对生活、生存的复杂观念,如生死相依,生生不息,“死亡、再生、交替更新的关系始终是节日世界感受的主导因素”。这种节日的感受是面向未来的,而官方的节日是庆祝它制度的天长地久,是面向过去的。
狂欢节笑的本身特征。
全民的笑,普天同庆的笑,包罗万象,以万事万物取笑;是正反同体的笑,是狂喜的、冷嘲热讽的笑,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这种笑里面存在着远古玩乐性仪式对神灵的嘲笑。但是祭祀的成分和限定性的成分消失了,全民性、包罗万象性和乌托邦成分保留下来,追求着一种最高目标的精神。
2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