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经典的“自主姿态”丨对于“现代派”的策略
▲ 在一定的时期,阅读、阐释、评价的状况,和一个时期的时代问题、风尚、社会心理等相关。
▲ 即使是对待“西方经典”,我们也完全有理由采取一种“自主”的、“主体”的姿态。不过,高远东说得好,“第三世界”摆脱作为“第一世界”的文化依附、文化“臣属”的关系的“生死搏斗”,不应是“你死我活”,而应是“一种伴随着竞争、植根于交流沟通的‘互为主体’的文化创造过程”。(《以主体的姿态面对》,《“为了 21世纪中韩文学人的相互理解”研讨会资料集》69 页)
▲ 有时候,两个或一组作家的评价史,常是互相关联着的,而且会呈现起伏扬抑的状况。
▲▲ 对于“现代派”作家,“现代派”文学,“当代”是坚决持拒绝、否定的态度。但是,这种否定,并不意味着组织批判运动,而是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把它们剥离出去。
1.西方作品未获得出版、介绍的机会; 2.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中国作品也不得刊印(李金发、穆旦、郑敏);3.类似作家被从文学史上“除名”;
60年代初,作为大学文科教材的杨周翰先生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朱光潜先生主编的《西方美学史》,基本上都只是写到19世纪末。20世纪的西方文学,特别是“现代派”文学,20世纪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文论,采取不予理睬,不予置评的处理方式。这种方式,有时比批判挞伐更有效。
▲▲ 文革结束后,西方现代文学,包括“现代派”文学开始大规模介绍,所引起的强烈、紧张的反应,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都是这种封锁、遮蔽的后果的表现。
“当代”为什么对“现代派”有这样的态度?我们可以在茅盾的《夜读偶记》中找到解释。茅盾拿“现代派”和欧洲 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比较,说古典主义的思想基础是“唯理论”,而“现代派则是它的反面,是“非理性”,艺术形式是“抽象的形式主义”。茅盾说,“非理性”是 19世纪末以来“主观唯心主义”中“最反动”的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尼采、柏格森、詹姆士等;“非理性”的思想,否定理性思维能力,否定认识真理、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可能性,而把直觉、本能、无意识抬高到最高位置。因此,“现代派”对于现实的看法,对于生活的态度,可以用“颓废”这个词来概括,现代派文艺,也往往被称为“颓废文艺”。
Saudad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自由表达”的可能丨当代报刊的等级问题丨作家的“身份”与文学
📌 文学的“特性”,使情绪、观点、意向的表达,有某种隐蔽性,或“寓言性”,存在某种“空...
-
当代文学“经典”的评价尺度及相关问题
引言:1954年7月中国作协为了帮助“文艺工作者”“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自修”而开列了一份书目...
-
对西方经典的“自主姿态”丨对于“现代派”的策略
-
中国当代文学为何拒绝现代派丨法兰克福学派对待异化问题丨革命文学的“宿命”
▲选择什么样的“传统”来作为自己的构成因素,有意识地选择、继承哪种文学成分,是50-70年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