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读书笔记
老皮皮鲁
读过 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
导论
地理学意义上的东天山指天山山脉东部的博格达山、巴里坤山和喀尔力克山等山岭。在历史研究中,狭义的东部天山地区指东天山及其南北两麓的盆地、草原地带。处于其中的吐鲁番盆地、吉木萨尔以及哈密盆地恰是西州回鹘政权的核心地区。广义的东部天山地区则加入位于焉耆、库车和阿克苏以北的天山山脉及其南北的绿洲、草原地带,大致范围是唐代北庭都护府辖境及安西都护府下龟兹、焉耆两镇所辖之地。自8世纪末该地区落入漠北回鹘汗国的控制下,后来成为回鹘西迁的目的地。
前史:东部天山地区进入回鹘时代
贞观四年(630)唐在伊吾地方设西伊州羁縻,六年去“西”字,升为正州,从此开始对东部天山地区的直接统治。十四年设西州、庭州,692年王孝杰克复安西四镇,702年唐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进入镇兵化时代。
791年回鹘在北庭战胜吐蕃后,吐蕃势力收缩到伊、沙以东和丝路南道一线。
西州回鹘建国史的重构
作为游牧民族,庞特勤部西迁首选应是东部天山地区最优的草场裕勒都斯,因此定都于靠近裕勒都斯谷地的焉耆。裕勒都斯是今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突厥语名称,地在焉耆西北、库车东北天山盆地间,因额尔宾山分为两部,东北为小裕勒都斯,西南为大裕勒都斯,有开都河上游依次流过,沿河行进即可进入焉耆盆地。
在9世纪末、十世纪初西州回鹘攻灭安西回鹘,并入以焉耆为核心的天山南麓绿洲和以裕勒都斯为中心的天山谷地。十世纪中叶在天山北麓已扩张至伊犁河谷地。喀喇汗王朝崛起后,未接受伊斯兰化的突厥诸部向西州回鹘靠拢,使西州回鹘的西部疆界在天山南麓扩展到阿克苏、乌什一带,在天山北麓扩展到伊塞克湖东南。
1006年前后攻灭于阗佛国后,喀喇汗王朝已经可以从西、南两面给西州回鹘压力,至11世纪下半叶,西州回鹘疆域已大幅向东收缩到焉耆。
回鹘不是“突厥”
回鹘人对于其族群-政治体的突厥语自称是“十姓回鹘”,最早见于漠北回鹘汗国第二代可汗磨延啜的记功碑。漠北回鹘汗国的统治基础除了其核心的十姓回鹘部落外,还包括九姓铁勒诸部,在汉文语境中被反映为“九姓回鹘”。
九世纪中叶以前,回鹘是九姓铁勒一部,铁勒诸部长期役属于突厥汗国,但突厥人把“突厥”这一概念局限于建立了第一、第二突厥汗国的核心部族蓝突厥,连西突厥诸部在自立以后也被排除在外。源出西突厥十箭部落的突骑施在八世纪初统一十箭部落,控制金山以西草原与蒙古高原的突厥汗国对峙,也将自己与“突厥”划清了界限。
9世界中叶起,中亚地区操突厥语各部开始大批改宗,与此同时,“突厥”认同开始在中亚形成,从起源观念上看,其受伊斯兰影响明显。而回鹘人虽然也操突厥语,但摩尼教--佛教传统以及现实政治使得他们没有形成这种认同。
宋元之间伊州地区独立政权的出现
在元朝颁布的诏书中,原西州回鹘地区的居民被称为畏兀儿,哈密地区的居民则被称为哈密里,与畏兀儿并立,其首领亦与畏兀儿首领亦都护名称不同,不相统属。
龟兹
9世纪以前,龟兹地区的居民主要为操印欧语系龟兹语(吐火罗语B)的龟兹人,汉代出现的“龟兹”及其他汉文译法应来自梵文名kuci。8世纪末,在漠北汗国控制下,当地开始了突厥化过程。生活在中亚西部的突厥人使用quca表示龟兹,因蒙古汗国对上述地区的统一而使用,为今名“库车”之来源。现代维吾尔语由察合台语发展而来,其源头则是喀喇汗王朝时代流行在中亚西部的突厥语方言,而非回鹘语。回鹘佛教文明在东部天山地区逐渐消亡后,察合台语开始流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