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线上共读会
查看话题 >附纳博科夫对托尔斯泰的一段评价
但托尔斯泰的此类疏忽大意并没有妨碍他留给读者的时间印象,他传递的时间概念与读者的时间感恰好一致。 尚有其他一些伟大的作家对于时间概念很感兴趣,他们有意识地试图安排事物的进展变化。以普鲁斯特为例,在其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主人公抵达最后的晚会,发现他以前认识的人现在不知为什么都戴上了灰白的假发套,随后,他意识到那些发套实际上是真的白发,因为,在他漫游记忆的过程中,那些人都已经老去了。或者再看看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是如何调整时间因素的:一个小纸团在水中缓缓漂过一座小桥,又一座小桥,从利菲河到都柏林的一幽港湾,最后流入永恒的大海。这些作家刻意地处理时间值,但他们所做的努力和托尔斯泰在从容间不自觉地取得的艺术效果却是两深化回事:他们的时间比起读者的祖传挂钟来不是走得慢了一点儿,就是太快了一点儿;所以,这是普鲁斯特式的时间,或者乔伊斯式的时间,而不是我们通常的一般时间,也就是托尔斯泰成功展现的时间。 难怪一些上了年岁的俄罗斯人在晚茶桌上谈到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就好像这些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会拿这些人物和自己身边的朋友作比较,能够清清楚楚看在眼里的人物,就好像他们和吉娣和安娜还有娜塔莎跳过舞,或者和奥勃朗斯基在他最喜欢的餐馆共进过晚餐,*或者我们马上要和他共进晚餐。
读者称托尔斯泰为巨人,并不是因为其他作家都是侏儒,而是因为他总保持着跟我们一样的身量大小,踩着和我们同样的脚步节奏,而不是像其他作家那样在远处经过。
夜色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卷一第一部章节一至五
这个宴会真是暗流涌动。 瓦西里公爵为儿子找老婆的要求,和那个为了爱情抛弃一切和老卡拉马佐...
-
卷一第一部五至二十二
每个人出现的篇幅都极为有限,个人性情却各不相同,功力真是深厚! 娜塔莎不要谈恋爱,你才十...
-
附纳博科夫对托尔斯泰的一段评价
-
卷一第一部至二十五
叮~打卡。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周围人的影子,让人物很真实。
-
卷一第二部七
战争终于打起来了!正好卡在开始看的无聊的地方,这节奏控制的,强啊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