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页
十八罗汉,十八罗汉置于南北两侧神台上的第一层,南、北各九尊。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意为「应供」,即跳出轮回,除去烦恼,应当受到众生供养的意思。罗汉是由比丘修行觉悟而得到的正果,他们的形象与我们常见的和尚几乎一样,着僧衣,剃度落发。十八罗汉本来自十六罗汉,也称十六尊者,他们是释迦至尼的十六个弟子,是历史人物,传说他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弘扬佛法,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后来又增加了两位,而成为现在流行的十八罗汉,关于后增两位罗汉有不同的说法,最后乾隆皇帝把第十七位定为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为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 关于十八罗汉的名称,根据有关资料略举如下: 1. 举钵罗汉(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梵文Kanakabharadvaja),是一位化缘的和尚。他化缘的方法是举起铁钵向人求乞。修成阿罗汉果后,人称举钵罗汉。 2. 伏虎罗汉(宾头卢尊者),他修行出家的寺门外常有虎啸,他认为虎是饿了,便将食堂上众和尚的饭菜取出一些给虎吃。这样一来,老虎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罗汉。南壁东数第八尊罗汉,红脸,浓眉大眼,留有胡须,身着对襟长袍,半结跏趺坐,左腿上卧一小老虎,罗汉左手放其背部,右手抬起至胸前虎首前面,好像正在抚慰老虎。此尊应该就是伏虎罗汉。 3. 喜庆罗汉(迦诺迦伐尊者,梵文Kanakavatsa),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雄辩家,他曾亲耳聆听过佛祖的言教。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谓之喜。」又问:「什么叫做『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 4. 看门罗汉(注荼半托迦尊者,梵文Cūlapanthaka),他到各地去化缘,常常用拳头叫屋内的人出来布施。有一次因人家的房子腐朽,他不慎把它打烂,结果要道歉认错。后来佛陀赐一根锡杖,锡杖上有几个环,摇动时发出「锡锡」的声音。他化缘时在人家门前摇动,人家听到这声音果然开门布施。这锡杖后来成为和尚的禅杖。弥勒罗汉也可以认为是看门罗汉。 5. 长眉罗汉(阿氐多尊者,梵文Ajita),他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毛。原来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到老,毛发都脱落,只剩两条长眉毛,死后转世为人,他的父亲就送他出家,终于修成阿罗汉果。北壁东数第六尊罗汉,瘦骨嶙峋,裸露上身,筋脉和骨骼清晰可见,下身系长裙,侧身坐在石台上,右腿叠压于左腿之上,双手相交置于右膝之上,两道长眉达面部,特征明显,是为长眉罗汉。 6. 静坐罗汉(诺距罗尊者,梵文Nakula),是一位大力罗汉。原是一位战士,后来出家,师父叫他静坐,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粗野观念。所以他在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北壁东数第七尊罗汉,头戴风帽、双目炯然、额头高广、腮络须、大耳环、缄默严持的大威德相尽在眼前。有人从形象上看认为是达摩祖师。但其孔武有力的外形,刻意强调的发达肌肉与正襟危坐的静修,我们觉得更接近十八罗汉中静坐罗汉。 7. 挖耳罗汉(那伽犀那尊者,梵文Nāgasena),他是一位论师,因论「耳根」而闻名印度。所谓「耳根」是由于醒觉而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佛教讲六根清净,其中耳根清净最为第一。因为那伽论耳根最到家,所以取挖耳形状表示耳根清净。北壁东数第四尊罗汉,左腿架于右腿上,半跏坐。右手抬起,四指弯曲,小指伸直,作挖耳状,闲逸自得之态,是为挖耳罗汉。 引自 三 观音殿内佛教塑像 8. 骑象罗汉(迦理迦尊者,梵文Karika),他本是一位驯象师。象的梵文名迦理,迦理迦即骑象人之意。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他出家后证得阿罗汉果,故名骑象罗汉。 9. 坐鹿罗汉(宾度罗跋罗堕尊者,梵文Pindolabharadvaja),原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忽然发心出家,优陀延王苦劝不听,遂循入深山修行。一天,他骑鹿回宫,劝导国王出家,用种种比喻说明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让位于太子而出家。故人称他为骑鹿罗汉。 10. 开心罗汉(戌博迦尊者,梵文Jīvaka),他是中天竺太子,国王立他为储君,其弟因而作乱。他说:「我心里只有佛,没有想当国王。」遂打开衣服,袒露其心,弟弟见他心中果有一佛,遂不作乱。故人称他为开心罗汉。 11. 探手罗汉(半托迦尊者,梵文Panthaka),因他打坐时常用半结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吁一口气,故人称他为探手罗汉。 12. 托塔罗汉(苏频陀尊者,梵文Suvinda),是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塔是瘗藏佛骨的,因而塔也成为佛的象征,他因怀念佛陀而特制一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故名托塔罗汉。 13. 芭蕉罗汉(伐那婆那尊者,梵文Vanavāsi),相传他出世时雨下得正大,后园芭蕉树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他的父亲因此为他取名为「雨」(伐那婆那梵文是雨的意思)。他后来出家常坐在芭蕉下用功,故名芭蕉罗汉。北壁东数第五尊罗汉,左手抚膝,右手持一把芭蕉扇,莲花跏趺型,面目安闲,超凡脱俗,是为芭蕉罗汉。 14. 过江罗汉(跋陀罗尊者,梵文Bhadra),他的母亲怀孕临盆产他于跋陀罗树下,因取名跋陀罗,后遂往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他传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法,传播佛法,因此称他为过江罗汉。 15. 布袋罗汉(跋陀罗尊者,梵文Añgaja),初为印度一位捉蛇人。他常携带布袋捉蛇以防止行人被蛇咬,并拔去蛇的毒牙以后复放生于深山,因发善于心而证得阿罗汉果。他的布袋原作装蛇之用,故称布袋罗汉。 16. 降龙罗汉(庆友尊者),古印度有恶魔波旬,他煽动那竭国人,四处杀害和尚,尽毁佛殿佛塔,将所有佛经抢到那竭国去。当时龙王发洪水淹没其国,把佛经收藏于龙宫,后有庆友尊者降服龙王取回佛经,因此取名降龙罗汉。南壁东数第五尊罗汉,面部赤红,大耳,浓眉微耸,双眼炯炯,直视右前方窗户上雕塑的一条龙,气势逼人,喻示凭借自己的法力定能把龙所降服,是为降龙罗汉。 17. 笑狮罗汉(罗弗多尊者,梵文Vajraputra),原是一位猎人,后出家戒杀,将证得阿罗汉果时,有两只小狮走到他的身边感激他放下屠刀。他得道后,常把小狮带在身边,故称笑狮罗汉。 18. 沉思罗汉(罗怙罗尊者,梵文Rāhula),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以密行修行著名。「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动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与行动,故称沉思罗汉。 引自 三 观音殿内佛教塑像 罗汉的生平资料不是很丰富,又是外传汉化,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经过艺人们的自由发挥多种多样的罗汉形象被创造出来。我国最早把罗汉形象塑造出来的是唐末僧人贯休(852年—913年)。贯休擅长诗、书、画。传说有一次他打坐入定的时候,见到了16位罗汉,于是便按记忆将他们画了下来。但民间各寺庙中雕塑的罗汉,却是当地的艺人们以现实生活中的和尚为蓝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塑造出的,高矮胖瘦俊丑,个性突出,喜怒哀乐忿静,生活化,本土化。长治观音堂的十八罗汉,形象塑造更加通俗自然,常人化,少了许多神气,多了现实生活气息,他们多慈祥可爱,就似你身边的一位身穿僧衣的长辈或兄长,你有什么心事随时都可以向他们一吐为快。在雕塑手法上,也没有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在不违背基本教义的情况下,凭雕塑匠人的理解和想法而创作,所塑造的罗汉也不似以上所述的特点明显,十八罗汉都是以比较随意的不同的姿势坐于南、北神台之上,我们似乎随时可以真实的感触到他们的亲和力,甚至可以不用刻意地去附会哪个是什么罗仅。更符合佛教教义所有人都能修行成阿罗汉。 南壁东数第一尊罗汉,我们称之为睡罗汉,其抚掌托腮,双眼微闭,嘴角上翘,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左腿微微弓起,神态安详自然,给人以无欲无贪心底无私的感觉。此尊罗汉,应该算是正牌的开心罗汉。被中国雕塑大家钱绍武先生称赞为中国最美的一尊罗汉。 南壁东数第二尊罗汉,是一个大肚罗汉的形象,慈眉善目,悠闲自得地从一门中走出,满面红光,满脸笑容,祖胸露乳,右手搂着童女,左侧一童子为他扛着禅杖。因与大肚弥勒形似,百姓们亲切地叫他弥勒罗汉。他刚从一门中走出,童子为他扛着禅杖,所以也能称之为看门罗汉。 南壁东数第三尊罗汉,面目清秀,左手持经书,右手作讲解状,好像正在讲述经文,我们叫他讲经罗汉。 南壁东数第四尊罗汉,右手中握着一个铃铛,好像正在摇铃召集众人,通经做课,根据其形象,我们称其为响铃罗汉。 北壁东数第一尊罗汉,面部清瘦,额部突起明显,半趺坐于台上,右腿竖起,右手放在右膝上,左手握袈装衣角,祖露的上身,肋骨清晰可见,瘦罗汉的名字对他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他如南壁东数第六、七、九,北壁东数第二、三、八、九的罗汉,有的端坐,有的看似在讲经论道,没有同以上所述罗汉相对应具体的明显特征,需要与相同时代的其他寺庙的塑像进行对比研究,才能比较准确地对这几尊罗汉进行命名。 引自 三 观音殿内佛教塑像
5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