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六镇起义(高欢)、河阴之变(尔朱荣)
>> 北魏设立了六大军镇,称为“六镇”: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北)、怀朔(今内蒙古固阳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西北)和怀荒(今河北张北)。 >> 初期,北魏朝野非常重视六镇。六镇的将领都从北魏贵族豪强,甚至是宗室子弟中挑选;官兵也是鲜卑族的精壮。他们地位崇高,待遇优厚,经常能得到朝廷的封赏和恩赐。六镇将领被视为“国之肺腑”,升迁的机会比内地的同僚要高,如果不愿意继续任职随时可以返回首都当京官;士兵们被视为“国家精锐”,根本不用为生计发愁,在一片尚武的风气中可以耀武扬威地驰骋四方。 >> 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大规模汉化后,六镇官兵的待遇完全逆转。柔然对洛阳的威胁极少,且汉化后国家崇文轻武,政坛上游戏规则也变了。过去在疆场上的英勇斩杀不再被人称道, >> 六镇的政治、军事地位不断降低。边将们在汉化改革过程中被“抛弃”了,同样是拓跋族宗室和鲜卑贵族的他们逐渐被排挤出权力核心, >> 鲜卑精壮和汉族地主子弟自然不愿意再去边镇当兵,朝廷就把犯官、囚犯、流民等人发配到六镇去补充缺额,后者最后成了六镇军官和士兵的主要成分。 >> 六镇的汉人反过来被鲜卑化、胡化了,不读书不耕种,也跨马横刀,还改姓鲜卑姓氏。官兵们保留了草原民族骁勇善战的作风,战斗力较强。 >> 北魏内部分裂成了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个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汉化区域,面积广大,以农耕文化为主。统治的鲜卑人经过汉化提高了文明程度,可也沾染了汉族柔弱、内斗和中庸等等特性;一个是以六镇为核心的北方区域,面积狭长,笼罩在这一个区域的北方,以草原文化为主。两个区域制度不同,文化不同,交流越来越少。 引自 二四 北魏社会分裂了 >> 北魏末期的一项人事任命,激发了一场掏空帝国的大起义。 >> 在宣武朝有“突出表现”的将领于忠有个弟弟于景。于景在武卫将军任上秘密筹划推翻专权的元叉。元叉是将他调任怀荒镇去守边关。 >> 于景做镇将,一肚子不满意,将怨气发泄到了官兵身上。我们知道,六镇官兵的待遇每况愈下,已经怨声载道了,于景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 正光四年(523年),柔然攻掠边境,于景组织怀荒镇军民抵抗。官兵们一直吃不饱肚子,此时就请求于景发粮,让大伙填饱肚子有力气打仗。于景用一贯的粗暴态度断然拒绝,愤恨的官兵们一哄而上,将于景杀死,然后干脆宣布造反。 >> 怀荒镇的造反是一起突发性群体事件,它激发了六镇官兵埋藏已久的怒吼,在怀荒镇造反以后,其他北方边关纷纷揭竿而起。几个月时间,怀荒的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的熊熊烈焰。 引自 二五 六镇起义:大动乱中的小人物 >> 六镇大动荡中的年轻人高欢,需要额外的关注。透过他的经历,后人能更好地理解六镇起义前后的历史。 >> 高欢于495年生于怀朔镇。发迹后,他说怀朔高家出自渤海高氏,是北方汉族豪门之后,可事实上,高欢只是一个怎么看都像是个鲜卑人的怀朔镇的草民,生活在帝国的最底层。在他使用“高欢”这个名字之前,人们都叫他鲜卑名字“贺六浑”。 >> 高欢就是在姐夫家长大的。摆在他面前最现实、最稳妥的职业就是当兵,扛枪吃粮。高欢当了一名看守城墙的无名小卒。高欢长得一表人才,唇红齿白,长头高颧骨,尤其是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这样的帅哥杵在城墙上非常醒目。一天,怀朔富户娄家的小姐娄昭君路过,看到在城墙之上的高欢,一见钟情,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这才是我要嫁的丈夫!”二人终结良缘,谱写了一曲千古佳话。 >> 娄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内助。她顾全大局,为了丈夫的事业能够委曲求全。娄昭君是高欢的发妻,高欢日后发达后也应该立她为正室。但高欢为了与柔然缓和关系,需要娶柔然公主为妻。高欢觉得过意不去,犹豫着要不要这么做。娄昭君知道后,以丈夫事业为重,主动劝高欢不要迟疑。高欢娶柔然公主为正妻后,娄昭君主动腾出正室,让高欢合婚。 >> 娶妻成家后,高欢在娄家的支持下置办了马匹、装备,在怀朔镇当上了一名队主(小队长),高欢目睹了洛阳禁卫军的骚乱事件,判定北魏将乱,早早做起了结交豪杰、迎接乱世的准备。 >> 六镇起义爆发后,高欢就和同伴尉景、段荣、孙腾、侯景等人在孝昌元年(525年)投到杜洛周麾下。他们不是讨生活去的,而是寻找飞黄腾达的机会去的。可是,高欢发现杜洛周并不是一个能够称王称霸的领导。 >> 离了杜洛周后,高欢等人投奔如日中天的葛荣。但是,高欢看到葛荣也不是能成大事的领袖,毅然脱离葛荣,带着一帮子人西投尔朱荣。 引自 二五 六镇起义:大动乱中的小人物 >> 尔朱荣是羯族人,投降拓拔鲜卑。六镇起义带动华北地方动乱不止,尔朱荣趁机散家财“招合义勇,给其衣马”,组织起数千人的骑兵队伍与起义军为敌。短短几年中,尔朱荣是北魏朝廷稳定山西地区的主要依靠力量。朝廷虽然对尔朱荣有戒心,但不得不任命他为大都督,负责山西事务。尔朱荣就以晋阳(山西太原)为老巢,建立了根据地。 >> 高欢建议尔朱荣乘朝政大乱的时候起兵,推翻北魏朝廷自立。这个建议正中尔朱荣下怀,令他重视起高欢来,让高欢参与军政大事。 引自 二五 六镇起义:大动乱中的小人物 >> 胡太后第二次临朝后,和儿子元诩的关系很快恶化。元诩对母后伤害帝国的种种行径痛心疾首,计划驱逐朝廷中的奸佞,限制母亲。可是环顾朝廷,元诩都没有可以信任的大臣。缺乏经验的元诩竟然选择引进外藩将领来清除母亲的势力。 >> 被选中的外藩将领就是晋阳的大将尔朱荣。 >> 胡太后联合情夫,残忍地将亲生儿子元诩毒死。她选择元诩的侄子、年仅3岁的元钊为新皇帝, >> 尔朱荣想做董卓第二,却比董卓有头脑得多。他深知,要想在政坛上有大作为,政治永远比军事重要。四月十一日,尔朱荣在河阴(今河南洛阳东北)拥立元诩的叔叔、长乐王元子攸登基称帝,和洛阳的元钊对峙。这是一招好棋,一下子让尔朱荣从叛乱者跃升为“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正义之师。 >> 元子攸就是孝庄帝。 >> 北魏朝野承认了元子攸,也就承认了尔朱荣造反的胜利果实。尔朱荣私下对部将说:“洛阳人物繁盛,骄侈成性,不除掉他们恐怕难以控制。我想趁着百官出迎新皇帝之时,‘悉诛之’,如何?”尔朱荣已经把费穆的“大行诛罚”发展为“悉诛百官”了。部将慕容绍宗反对说:“我们之所以取胜,是因为太后无道,失去了民心。主公以正义之师入洛阳,突然要诛杀百官,不是良策。”尔朱荣没有采纳慕容绍宗的意见,还是决心大开杀戒来立威。 >> 在屠杀之前,尔朱荣有选择地保留了一批大臣,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大开杀戒。 >> 元子攸,同样对自己不自信,害怕日后被人推翻,所以赞同用杀戮来立威——他也有仇家,也有杀心。然而,元子攸万万没想到,尔朱荣的动作这么大、这么残忍。原本是一场有限的诛罚,却恶化成了一场惨烈的大屠杀,而且连忠于自己的大臣也被尔朱荣杀了,元子攸始料莫及、追悔莫及。元子攸知道:千万不要用血腥屠杀来立威,那样做非但对帝王的威望不利,反而会动摇人心、危及政治根本。 >> 眼看着王朝很可能要灭亡在自己手中,元子攸恨自己助纣为虐,又很担心自身安危。他不是一个懦弱无能、束手等死的人,写了一道诏书,买通武士传递给尔朱荣。 >> 元子攸屈身说自己对帝位无所留恋,如果尔朱荣再紧紧相逼就将帝位传给尔朱荣,如果尔朱荣想保存北魏社稷就听任尔朱荣掌权。同时,元子攸又搬出“天意”、“天命”来,提醒尔朱荣之所以能大获全胜,是天意使然,不要逆天而为。 引自 二六 河阴之变Ⅰ:大屠杀是如何酿成的 >> 尔朱荣在贺拔岳等人的劝说下,决心退回来,继续当北魏的“忠臣”。 >> 既然要保存北魏王朝,就要聚集在元子攸的旗帜下,维护朝廷的权威。尔朱荣入洛阳后,在明光殿参拜元子攸,主动就河阴之变请罪,誓言对朝廷没有二心。元子攸当然没有治尔朱荣的罪,拉着他的手说自己从来不起疑心。 >> 对于河阴的遇害者,尔朱荣大肆追赠死者,对官僚家庭进行安抚。经过这一方大刀阔斧的整顿,洛阳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北魏国家机器逐渐恢复运转。 >> 浩浩荡荡的降兵队伍中,就有宇文泰。宇文泰正好二十出头,身材健壮,属于优质兵源。尔朱荣将他们带回老巢晋阳,编入骨干队伍。巧合的是,宇文泰被编入贺拔岳的麾下。宇文、贺拔两户武川的旧交,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又奇迹般地会合在一起了。 >> 随着一连串的胜利接踵而来,尔朱荣牢固控制了北魏政权。尔朱荣的权势达到顶峰。尔朱荣篡国称帝的心思又萌芽了。但北魏内乱不断,民怨沸腾,限制了尔朱荣篡位野心的实现。尔朱荣在战场上连战连捷,在内政和经济建设上却罕有建树。北魏经受多年战乱,急需休养生息。但尔朱荣一味穷兵黩武,不事生产,弄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他又专横跋扈,任人唯亲。其弟尔朱仲远坐镇徐州,在东南一带作恶多端,杀人如麻。 >> 军事上的辉煌并没有转化为崇高的声望,尔朱荣权势是稳固了,声望却依旧在低位徘徊。想必尔朱荣自己也明白实情,所以迟迟没有篡位。 引自 二七 河阴之变Ⅱ:大屠杀如何善后 >>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起,也是唯一一起皇帝手刃权臣的流血事件。 >> 尔朱荣时年38岁。从河阴之变后掌权,到被万刀砍死,尔朱荣在权力巅峰停留了两年多的时间。 >> 宫中噩耗传出的时候,尔朱荣的妻子和警惕性很高的尔朱世隆趁乱逃出了洛阳,在郊区召集尔朱家族的武装力量,准备攻城。元子攸发出大赦令和免死铁券,想制止尔朱氏的反抗,但效果极小。 >> 尔朱兆绞死元子攸。因为元晔是北魏皇室的疏远宗室,缺乏名望,尔朱家族决定扶立新君。他们选择了元恭。在位仅四个月的元晔乖乖地将皇位禅让给了并不那么愿意接受的元恭。元恭就是节闵帝。 引自 二九 小皇帝手刃大权臣 >> 盛极必衰。尔朱家族的强盛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埋葬尔朱家族、推翻北魏的人物早已经稳步壮大起来了。这个人就是高欢,他已经在尔朱阵营内部摩拳擦掌多时了。 >> 没做几天皇帝的元朗将皇位禅让给了元修。元修就这样成为了北魏的末代皇帝,史称魏孝武帝。 >> 尔朱势力彻底灭亡,高欢在形式上统一了北魏,继承了尔朱氏的地位。他逼元修迎娶了自己的女儿作为皇后,升格成了国丈。高欢城府很深,言行严肃,对于军国大略独断专行。无论是元修,还是一般大臣,都猜不透高欢的决策和悲欢。北魏朝廷才出狼窝,又入虎口。 引自 三〇 高欢“欢”起来
301人阅读
青屿侬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南齐:萧道成–萧𦣱–萧昭业–萧鸾–萧宝卷–萧衍篡位改南梁
>> 在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中,萧道成建立的南齐是最短命的王朝,一共才存在二十四年。...
-
北魏:元恪,高肇谋权,胡太后干政,龙门石窟
>> 南方齐梁两朝交替的时候,北方是北魏宣武帝在位之时。宣武帝名叫元恪,是孝文帝的次...
-
北魏:六镇起义(高欢)、河阴之变(尔朱荣)
-
北朝:东魏(高欢–高洋),西魏(宇文泰)
>> 宇文泰原来就反对高欢,经过贺拔岳遇刺事件后,他和关中的将领更加旗帜鲜明地反对高...
-
南朝:南梁(萧衍),战神陈庆之,侯景之乱
>> 范云和沈约两位老人死后,继起辅政的是徐勉和周捨二人。周捨是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
> 查看全部2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