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页
在观音殿的南次间内,文殊菩萨的顶部和十二圆觉以上的塑像内容全部为道教题材。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符篆、禁咒等巫术综合起来的产物。所以古人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它产生于东汉时期,开始是一些民间教团。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有重大的发展,形成了南北天师道,在理论、经典及组织上日臻完善,取得了历代封建王朝的支持。唐宋两朝都尊崇道教,隋唐以后国家政治的统一,南北天师道日渐合流。北宋以后,道教形成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等不同的教派。明代以来,道教中唯存全真、正一两大道派,流传至今。观音殿南壁第四层以上的塑像及南次间文殊菩萨顶部的塑像全部为道教神仙。现介绍如下: 玉皇大帝,在观音殿南次间东壁顶部的楼阁内端坐着玉皇大帝,他头戴宝冠,手捧笏板,威风凛凛,端庄肃穆。双龙护驾左右,文臣侍官分列两旁,姿态谦卑。帝王显赫的位置和威严跃然眼前。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大帝」,简称「玉皇」、「玉帝」,道教天神四御之一。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有「帝」和「上帝」之称号,指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和人间祸福、生死、寿夭、吉凶等人类社会的最高神。隋朝虽然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等名称,但地位并不高。但隋唐时玉皇信仰普遍流行,诗人白居易《梦仙》中即有「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的诗句。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载:古有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和王后月光年老无子,乃令道士举行祈祷,后梦太上道君抱一婴儿赐予王后,梦醒而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延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王位,不久舍国去普明秀岩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始证金仙,又超过亿劫,始证玉帝。另有道经称,玉帝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所以玉皇大帝虽然在道教神系中地位并不及「三清」尊神,但在民间宗教信仰中却作为最高神看待。明清时民谚云:「天上有玉皇,地下有皇帝。」玉帝统辖天神、地祇、人鬼,实为天上之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封玉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又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民间各地建有众多的玉皇庙、玉皇观等。玉皇大帝的塑像一般为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流,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完全为秦汉时的帝王打扮。在每年正月初九「玉皇诞」,接受民众的祭祀祈祷。 在玉皇大帝的前面和右侧的大梁南面共塑有不同形态的人物二十多尊,这二十多尊人物除玉帝前面几尊为武将装束,其余的都是文臣装扮,这些人都穿广袖长袍,头戴官帽,双手或放于袖中置于胸前,或双手持笏板于胸前,头有背光,个个表情庄重,令人起敬。他们应该是道教中的人物,但其具体的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引自 四 观音堂内的道教人物 西王母,位于南壁的正脊檩下面,她也是头戴宝冠,手持笏板,右侧站一位侍女,手执凉伞。座下是祥云环绕,白羊、猴子等瑞兽悠然自得,真是仙草瑞兽共存,仙气环绕之神山。西王母,亦称「九灵太妙龟山金母」、「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民间俗称「王母娘娘」。道教女仙中之最高尊神。《列仙全传》称:她姓缑,名回,字婉妗。西王母信仰在中国古代具有久远的历史,影响很大。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最早大概是西方一古代部族的名称,崇拜「人形、虎齿、豹尾、披发、戴胜」的图腾标志,故人们习惯于将这个部族及其成员都称作「西王母」。《尚书大传》云:「舜之时,西王母来献其白玉王官。」此即《尔雅·释地》所谓「四荒」之一。战国后,西王母被逐渐神化。《庄子·大宗师》称其修得大道,「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已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征,至昆仑山会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宴游之中,西王母自称是天帝之女。此后,西王母即变成一位容貌艳丽,雍容华贵,年方三十左右的天界女仙。而原来「虎齿、豹尾」之部族形象,则被人们传为西王母之使者「西方白虎之神」。并留传有各种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有说西王母掌不死之药,曾应羿的请求相赠,后被嫦娥偷食,奔月成仙(见《准南子·览冥训》);有说西王母驾临汉宫,与汉武帝相会,并送仙桃四枚,使武帝思之不已(见《汉武帝内传》)。道教创立之后,将西王母纳入其神系,成为至高无上之女神。葛洪《枕中书》称她为元始天王与太元圣母之女,号「太真西王母」,「所治群仙无量也」。以后道经又宣称她为「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为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对,「共理二气,调成天地,陶均万品」,凡登仙得道之女仙,皆隶属于她。世上升天之仙人,进入天庭,都得「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始能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明清之时,玉皇大帝成为天界最高尊神,西王母又成为玉帝之王后,经常赐福赐寿给人间的善男信女。 天门三将,在西王母所在的山的下部塑有三位身穿甲胄,手持兵器的武将,为道教中的天门三将。即守卫天门之三位神将:唐宏、葛雍、周武。道经称三神将原周厉王之忠义谏臣,因周厉王乱政,屡谏不从,于是三人弃官到南方,帮助吴王击退楚国之进攻。后厉王死,周宣王即位,三人回朝,因救太子有功大受封赏,唐宏被封为孚灵侯,葛雍被封为威灵侯,周武被封为浃灵侯。宋真宗上泰山封岱时,在南天门看见三位天神从天而降,自称是奉天帝之命前来护卫御驾。真宗回朝后,下诏于京师专门建庙供奉,赐号「三原真君」,自后民间多建庙奉祀,称为天门三将军。根据民间传说,道家修行要想成仙,必须先拜见西王母和东王公,而如果说修行不到家的时候,天门三将将会阻挡其见西王母和东王公,这样就升不了天,做不得神仙。 南壁的第五层有三座富丽堂皇的建筑,皆为重檐歇山顶,在东边一座,上悬有「三官大帝」的额匾,殿前应端坐三尊帝王相塑像,该是供奉的「三官大帝」,但现在仅存西侧一尊。中间一座,上悬有「玄天上帝」的牌子,殿前正中端坐一帝王。南边一座因塑像皆毁,不知供奉是哪位神仙,但也应该是道家神仙的居所。 引自 四 观音堂内的道教人物 三官大帝,位于南壁从下往上之第五层东部的第一座建筑内,是道教的神名,即天官、地官、水官。源于原始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东汉中后期张陵在创立五斗道时吸收了传统的民间信仰,尊奉天,地水三官为主宰人间祝福的大神。据《三国志·张鲁传》记载,张角行太平道,张鲁行五斗米道,都有为病者请祷的法术,即作书三通,上写病人的姓名与谢罪之意,一张置于山巅,一张埋于地下,一张沉于水中,称为「三官手书」。一说金、木、水三官,具体化为守天门的唐、葛、周三将军。也有说三官指尧、舜、禹三帝。《重增搜神记》的说法比较普遍,称三官为陈子梼与龙王三女所生三子,皆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于是原始天尊封长男为上元一品九气官紫微大帝,住玄都元阳七宝紫微上宫,总主天帝神王、上圣高真、三罗万象星君;次男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住无极世界洞空清虚之宫,总主五岳帝君与二十四治山川、九地土皇、四维八极神君;三男为三品五气洞阴水官大帝,住金灵长乐宫,总主九江水帝、四渎神君与三河四海之神。此说将三官与「三元日」相联系,称天官诞生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地官生日七月十五,水官生日为十月十五,每逢三元节,信仰者皆至庙宇忏悔罪过,祈福免灾,故称三官为「三元大帝」。在民间有天官赐福、地官解困,水官解厄的说法,同百姓的祸福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对三官的信仰也非常普遍。各地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官殿」,不少地方还建有专门供奉三官大帝的三官庙。 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真武帝君」、「荡魔天尊」。道教尊奉的职掌北方天界之重要天神。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中国古代星象学家把太阳、月亮全天所经天区之恒星分作二十八群,称二十八宿。战国以后将二十八宿分为四组,分别以四灵命名,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楚辞·远游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上有鳞甲,故曰武。」自汉以降,龟蛇作为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玄武神之象征而受到人们的奉祀。道教吸收玄武信仰后,开始在神系中地位并不重要,《抱朴子》描述老子形象为:「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乃守护之神。后吸收汉代纬书中「北方有黑帝,体为玄武」之说,加以人格化,成为道教大神。道经描述为:北方玄武,披发黑衣,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威猛。宋真宗时为避尊祖赵玄朗之讳,把玄式改为「真武」。《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宣称,真武神原为净乐国太子,长而勇猛,誓愿除尽天下妖魔,不统王位,后得真人传授无极上道,入太和山修行,功德圆满,玉帝敕镇北方,统真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更名为武当山,意为「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宋天禧(1017~1021)年中,诏封「真武灵应真君」。元大德七年(1303)加封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明永乐年间(1403~1424)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修建武当山之观宫庙堂,在天柱峰顶建「金殿」,奉祀真武神像。由于帝王的扶持,真武神信仰在明代臻至鼎盛,宫廷和民间普建真武庙。庙中供奉的真武神像旁常塑有龟、蛇二将,也有塑金童玉女的。据说是替真武大帝记录三界中的功过善恶。 道教仙乐,在南壁第四层的最西端是一组手持不同乐器的道家人物群塑,他们手中的乐器有鼓、笙、号、箫等,形象生动,极富动感,是研究道教音乐和明代民间音乐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这一组艺人后面,也跟随有不同服饰的人,应该是出行人员,这有可能是流行于晋东南地区的八音会,也是音乐史、上党乐户、当地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引自 四 观音堂内的道教人物 八仙庆寿,在南次间的补间斗栱后尾上塑有衬托在祥云中的八仙庆寿,中间为寿星南极仙翁,八仙分别在其两侧。八仙庆寿,是明清以来,民间广为流传极为有名的神仙故事。八仙是道教仙人,相传有钟离权、李铁拐、张果老、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神仙。八仙的故事流传很早,但说法不一,直到明代才逐渐衍化成型。道教的八仙大致产生于元代,但仙人之组成尚经历了一个过程。元人杂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中的八仙皆为男仙,无何仙姑,而有余仙翁。明代《三保太监西洋记》无张果老、何仙姑,而别有风僧寿、玄壶子。《列仙传》无张果老,而别有刘海蟾。直至明人吴元泰著《八仙出处东游记》,传诵甚广,家喻户晓,「八仙」之说才得以确定。明代青花瓷瓶上以西王母为中心的八仙祝寿图即此八人。长治观音堂的八仙祝寿是以有明显特点高脑门的老寿星为中心。八仙之中,有的为传说之仙人,有的确实史有其人。明清以来,民间广泛流传关于八仙的各种传说。 引自 四 观音堂内的道教人物
3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