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由浑源县驱车向东南走约3.5公里,便到达了恒山的西北角下。车子穿过金龙峡谷以后,向东拐进山门驶入盘山公路,过龙凤亭,抵达停旨岭。停旨岭原名秦旨岭。据说,那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登临恒山时,恒山道士迎接始皇帝的所在。另有一说,秦始皇有次出游,东过琅琊,北达浑源,准备上恒宗祭岳时,忽然狂风大作,浓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秦始皇一行只好在此止步,怀着千般遗憾遥祭北岳大帝。从此,这里便称秦旨岭。后来有皇帝亲自登临封禅或派大臣前来祭文,这里也就成了恒山道士的接送地点。在这里仰目北望,可以看见高耸在恒山主峰南壁掩映在松柏之间的宫殿式建筑恒宗大殿。 从停旨岭开始步行攀登古人开凿的石板小路,使人有一种如在云中的感觉,这就是「十里步云路」。人们说,宁走十步路,不登一步高。但是这段步云山路还要蛇行百折般的攀登,才能真正步入恒山胜境,那上面有不少有名的景点等着人们去游览观光。 在这条小山路上,有古人在恒山碑石上刻的石刻:「东岱大夫之松,西华仙人之掌,南衡龙书蛇篆,北恒金鸡玉羊。」它道出了恒山与天下名山的不同之处。所谓的恒山十八景,也多建在于此。在恒山的这个「门户」之处,你可见到高13米、宽6米的「恒宗」两个石刻大字。由于有了这两个大字,人们便称这里为「大字岭」或「大字湾」,刻有这两个大字的峭岩石壁取名为「恒宗岩」。这两个大字系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山西督学张生的手笔。笔锋遒劲,横直如栋梁,犹如挂在恒峰上的一块巨匾,为古老的北岳增加了几分庄重和肃穆的色彩。「恒宗」二字不仅是书法杰作,而且是石刻镌雕的精品,这为恒山文化的内涵增加了色彩。转过大字岭再往上行,突兀间,几棵奇松英姿飒爽,风度翩翩,在山风中傲然挺立。那悠悠飘然的树帽,像是在向客人微笑;那颀长的树枝,像是伸出大手欢迎客人到来,这就是恒山著名的四棵「迎客松」,已有1300多年的树龄,当地传说称为「四大夫松」。湾南东面的那棵依峻壁而立,叫「御史临朝」;西面的那棵造型像披甲挂铠的将军,故叫「将军凯旋」;湾北南边的那棵,傲然而立,称为「学士抒怀」;另一棵身骨苍劲,叫做「附马迎宾」。 距「迎客松」不远,建有真武庙、龙王庙和望岳亭。真武庙规模宏大,殿前钟楼拥抱的停旨亭,传说是当年皇帝祀岳时存放圣旨的地方。殿前耸立的三通古碑,雕刻精美,书篆娟秀,殿前桃花洞洞穴虽然荒废,但仍然有笑傲春风的桃花……使这片美景风韵不减当年。 从这里再前行不到1公里,路旁石壁上赫然写着「虎风口」三个大字。这就是被称为北岳十八景之一的「虎口悬松」。「虎风口」左临深渊,右倚绝壁。在这儿,人们觉得有一股清凉的山风吹来,阵阵松涛似虎啸龙咽,登山之累、满身之汗都会在此悄然离去。在这里,你还会看到一棵参天古松屹立在眼前。这古松,树冠如佛,树帽遮天,树根扎在坚硬的岩石之中,盘根错节,裸露石上,令人想到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气概。站定了静心细听,岳山顶上茫茫林海的松涛也能同这悬根的古松清风融于一体,似乎悠远而深沉,又似乎临近而轻快,有音乐之美妙,又有海涛之浩气。黄山奇松已被公认为黄山四奇之一。恒山的古松能不能算恒山一奇呢? 千百年来,「虎口悬松」在「虎风口」巍然挺立,笑傲苍天。表现出无限的生命力,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猜疑,引发了许多话题。对此,「虎口悬松」没有明确回答,但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传说,或许这也是一种回答。 引自 2 走遍恒山 恒山的修道士、被称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一个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的中午,将他的小毛驴拴在这棵松树上,他自己则面壁恒宗,静悟玄机。突然,从树林里跳出了一只凶猛的大虎,张着大口,瞪着大眼狂吼几声,眨眼间向张果老的小毛驴扑去。谁知,毛驴虽小,能量却很大,它奋起四蹄,又蹦又踢,又叫又咬,同那猛虎拼搏了几个回合。奇怪的是,猛虎不但没吃掉毛驴,反倒补小毛驴打败了,最后猛虎带着满身伤痕狼狈而逃,小驴却仍在松树下自在地休闲缓气。这场驴虎之争的结果是小毛驴用劲过猛,将这棵松树主根系抖出地面,树干也留下一道印痕。那古松也已歪斜,在风中摇摇摆摆,大有随时倾倒之势。张果老见此情景,赶忙念动真言,将树扶正。从此这棵受惊的松树,就成了恒山一景——「虎口悬松」。 对这个又玄又神的故事怎么理解,自然各有明断,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么说,反正古松在这里已经耸立了很久很久,这故事在民间也传颂了很久很久。旅游观光至此景,细细琢磨琢磨,也许会别有感悟。 恒山的一些旅游景点排列也很有意思。在「虎风口」旁边,丹崖绝壁千仞之中,就是那座有着动人传说故事的「舍身崖」(又叫「姑嫂崖」)。刚刚看了「虎口悬松」,张果老的毛驴勇斗猛虎的故事还在耳畔萦绕,姑嫂从「舍身崖」跳崖殉情、化作两种小鸟的动情之心还在滞留,转眼就见到了青石路面上有无数小圆坑。那些小抗,深浅不一,长圆都有;浅者一二寸,深者三四寸。圆的如同毛驴蹄印,长的如同人的足迹。据说,这就是张果老在恒山修炼时倒骑毛驴留下的印迹。由于此处坡陡路滑,行走有些困难,张果老只好下驴步行。显然石板上的圆坑是小毛驴的蹄印,而长坑就是张果老的足迹。这就是距「虎口悬松」不远的十八景中的又有名景点,叫「果老岭」,也称「果老仙迹」。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故事和身世,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传说,但历史上的张果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大多不能说详说细;而在恒山,则有了具体说法。张果老,原名张果,山西永济人。他修道于恒山通玄谷,在民间传说中常常倒骑毛驴日行千里,周游各地。唐太宗、唐高宗曾几次召他进京,都被他托词拒绝。武则天也曾请他入宫,他施法而死。女皇信以为真,无可奈何。唐玄宗两次派人请他进京,这次他去了,但唐玄宗见他鬓眉如雪,老态龙钟,顿生怀疑。张果老却又念词施法,即刻就变成了翩翩少年。玄宗见他法术高明,便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封号通元(玄)先生,满朝文武都前来拜谒,但张果老还是几次请求返回恒山。玄宗只好依他。 从此,张果老在恒山继续炼丹修道,骑驴爬山。现在看那些蹄印中,有的坑窝边际有红红的血迹和手印,那血自然是毛驴蹄破而滴,据说那手印是张果老斗杀鳄鱼时不慎沾在石板上的痕迹。这段山路原来就是高低不平,狭窄陡峭,难爬难行。但张果老修道心切,意志坚强,长期坚持不懈,致使石板凹下,印窝血斑。这大概也是张果老为恒山留下的一种仙气。据说游客踩着这些石窝走过,也可以沾上一些仙气的。 引自 2 走遍恒山 从果老岭沿着林阴曲径前行,再攀石阶,便到了飞石峰绝壁腰际的一个天然大石窟前。约200平方米的洞内,呈现出一个方形的院落,三面环壁,一面临崖,这个石窟就是恒山十八景之首的「幽窟飞石」,亦可简称为飞石窟。这个窟内建有北岳寝宫,它本来是恒山的旧主庙,即北岳正殿,也是恒山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但后来明弘治皇帝扩建恒宗庙群,在恒宗峰的山腰处又建了新的岳庙,这个旧主庙就让位给新主庙,旧主庙就成了北岳大帝夫人的寝宫。在寝宫右侧的高台上,建有后土娘娘庙。古代把后土同皇天并列,合称「皇天后土」。阴阳学中天属阳,地归阴,地生五谷,五谷为民生主物,又说系妇女培养而成。从唐代起,这座土地庙的塑像就变为女性了。有趣的是,寝宫前方还有梳妆台,每日北岳娘娘在此梳妆后,便帮北岳大帝料理「政务」。 历史上广泛流传的「灵石东飞」的故事,便源于这个飞石窟。前面提到有飞石两次落在舜帝面前,并在落石之地河北曲阳建了北岳庙,看来许多帝王去曲阳祭祀北岳,也都与飞石窟有关。 北岳大帝夫人寝宫东南侧的耳殿内,有一个灵穴,叫「还原洞」,窟外南崖峭壁上有一个洞,叫「紫霞洞」。每个洞里都有其典故,典故中又都有独特的意蕴,品味起来韵味悠长。 这个飞石窟的内外窟壁上,布满了历代名人的名句名诗名刻,这些题刻字型美观,大气庄重。诸如:「飞石遗踪」、「峻极九天」、「云中盛景」、「洞门春晓」等等,尤其是以明御使王献臣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为最佳。这些题刻都是赞美恒山的妙笔绝句,是恒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大部分已被风雨侵蚀得含糊不清或无影无踪了。 从飞石窟往西北走,一路上有白云堂、玄井亭、马神殿、紫薇阁、十王殿等景观,供奉着道教的各路神仙。山路逶迤曲折,一直通往恒宗殿。 恒宗殿又名贞元宫、元灵宫,人们习惯称为朝殿,建在恒宗峰南半山腰的峭壁间,为北岳恒山之主庙。到恒宗殿,还可以从西路经九天宫过关帝庙、文昌庙而到达。朝殿山门庄严肃穆,红墙绿瓦。朱门铜钉的匾额上书「岳灵普照」、「北冀敷恩」、「人天北柱」。进山门,东西两厢有青龙、白虎二殿,正中筑有103级陡阶,倾斜约40度。举目仰望,石阶漫漫,殿身巍巍。如古诗所言:「陡立如天梯,登如沿壁行。」中国古代的寺庙建筑一般都是108阶,而此殿却为103级陡阶,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道家认为:「天地奇数偶数相加为100」(河图奇数为25,偶数20,洛书奇数25,偶数30),再加道教至尊至胜的「三清」,正好为103。走过南天门牌楼,便到了朝王殿院内。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都御使刘宇奉孝宗皇帝圣旨扩建恒山,于恒宗峰腰间建此大殿。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用材硕大,结构严谨,殿体雄伟。恒宗大殿正面塑有北岳大帝金身像,两旁恭立四大文臣和四大武将。神座上方悬挂着清康熙皇帝御笔「化垂悠久」四个大字。两旁对联为:「威镇坤方庙貌远昭千古,德垂冀地精灵不爽分毫。」庙中题书出自历代名士之手。 北岳大帝究竟是谁?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是盘古的六世孙,一说是黄帝的曾孙颛顼——曾祖黄帝将天下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也就是五岳。颛顼专司北岳。 对北岳大帝,民间早已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崇拜和信仰。继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刘询亲自颁昭封禅隆重祭奠之后,唐开元元年(713年),封北岳为安天王;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加号安天大贞元圣帝;明洪武三年(1370年)昭改北岳为恒山神。由王而帝而神,为恒宗大殿确定了主神主庙的绝对地位。 恒宗大殿前碑石众多,而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那通「恒山真迹图碑」。这通碑上刻着一幅可直观北岳恒山的图,恒山十八景镌刻其上。 引自 2 走遍恒山 从恒宗大殿往东北方向走,约两个小时便可到恒山极顶。恒山极顶天峰岭上立有一块石碑,刻有「北岳恒山顶,海拔2017米」的字样。站在恒山极顶仰望蓝天白云,深吸清凉空气,会有一种愉悦无比、淋漓痛快、傲视苍穹的感觉,此时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伸开双臂,高喊一声:啊!恒山,我已站到了你的极顶!瞭望你的无限风风光,我好开心! 从极顶的西面下山,经过南天门,有一座高高的悬崖叫「会仙府」,庙里塑了27尊神仙像。正中是福、禄、寿三星,两旁是道家所说的上、中、下八个仙洞里的24位神仙,其中自然有人们熟悉的「八仙」。这是恒山最为宽敞的一处古建筑。「会仙府」外面有「玉皇阁」和「玉碑亭」,两侧的崖壁上布满了宋、辽、金、元、明、清各代名人的摩崖题刻,其中以「天地大观」和「壁立万仞」最引人注目,字的高度大概都过一丈。从「会仙崖」再往西,便是传说仙人们会聚抚琴对弈的恒山名景「琴棋台」。离琴棋台不远的地方是供奉九天圣母的九天宫,这是人们求嗣问子的地方,自来香火不断。 从恒山下来,回到金龙峡谷。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是一座高空古建筑,这就是被称为东方瑰宝的悬空寺。翠屏峰北的悬崖绝壁间有一座三清殿,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之合称,是道教的三位尊神。此三君各为教主,统领全神。 恒山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还有马神庙、云亭冈、白云穴、紫霞洞、云峰寺、龙山、永安寺、汤头温泉、观音庵等。每个景点都有它独特的风貌,都有神妙的内容,每个景点都会给你留下无尽的趣味和难忘的印象。诚如人们所说,踏遍恒山情未了。 引自 2 走遍恒山
5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