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山之祸
奕山是康熙帝第十四子允禵的四世孙。自道光帝继位后,奕山颇得宠信。 1841年正月,奕山被任命为“靖逆将军”,以隆文、杨芳为参赞大臣,统率川、鄂、湘、滇、黔、桂、赣等省大军17000人赴粤征剿。时人称其势“真如泰山压卵”。奕山口出大言:务“使逆夷片帆不返”;道光帝亦谓“必能迅奏肤功”。 但随着英军强占香港、攻破虎门、兵临广州城下,广东军民要求抗战,奕山则“每言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奏称广东“患不在外而在内”,提出“防民甚于防寇”的方针,拒绝采用林则徐提出的发动爱国军民御敌、剿敌的战守方案。 在英军寇关时,奕山惊慌失措急命城上改换白旗,并派广州知府余保纯缒城而出,于四月初七(5月27日)和英方代表义律签订了屈辱的《广州和约》: 《广州条约》的签订传回满清中枢后,本以为会被重责的奕山,却得到了道光帝表示“朕谅汝等不得已之苦衷,准令通商”的命令,居然批准了《广州和约》,奕山有恃无恐越发庸懦怯战。但英国在勒索到巨款后,旋即撕毁和约,扩大侵略战争,后英军北上,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南京条约》签订后,奕山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受到斩监候、锁拿解京监禁的惩处,但次年即获释起用。奕山于1843年9月以二等侍卫充和阒办事大臣。以后,他在新疆迁转多职,1850年授伊犁将军,曾多次平定当地的反叛。 与他人相比,奕山应有较多的机会表现,因为他的职守恰在大力扩张的俄国的正面。可是,他给清朝带来了一次次灾难。 俄国自19世纪30年代吞并哈萨克之后,开始入侵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并多次要求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喀什噶尔通商。道光帝恐拒之而引起事端,命伊犁官员妥议具奏。奕山等人经研究后,同意开放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城。奏上,道光帝去世,咸丰帝交理藩院再议。理藩院同意奕山的意见,通知俄方派员前往伊犁订立条约。 1851年7月,伊犁将军奕山与俄国代表科瓦列夫斯基(E.л.Ковалевский)在伊犁谈判。俄方提出伊、塔两城通商办法按1792年“恰克图市约”办理。不知“市约”为何物的奕山,见俄方递出条约“官衔人名均无错误,谅非该夷捏造”,便同意了,在“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了字。 按照平等的“恰克图市约”订立的新条约,对中国却极为不。 1856年1月,奕山授黑龙江将军。此时正值俄国武装航行黑龙江,奕山不敢阻止,只是侦察、上报而已。 1858年春,咸丰帝因俄方多次要求“分界”,命奕山与穆拉维约夫(N.N. муравьев )“会同查勘”,并指示“务当恪守旧约(指尼布楚条约),勿使该夷肆意侵占”。 奕山接旨后,由齐齐哈尔赴往瑷珲。 此时的瑷珲,军事上已不再是中国的内地。自俄国多次武装航行黑龙江,特别是在海兰泡(今俄国布拉戈维申斯克)擅设军事基地后,瑷珲已成为俄国炮口下的一座危城。1858年5月23日开始的中俄谈判,弥漫着城下之盟的气氛。在俄方“鸣放枪炮,势在有意寻衅”的压力下,奕山如同17年前在广州,一下子屈服了。5月28日他签订的“瑷珲条约”,出让了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又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改为“两国共管”。
沉睡的森林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天朝”是一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
1881年,李鸿章与巴西使节谈判条约。此次双方签订的条约,方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
-
负责任的政治家可以选择对其民族更为有利的策略
就如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不栽跟头一样,一个民族在历史上会有许多次失败。失败并不可怕。日本...
-
奕山之祸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