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建立帝国
俾斯麦之所以在1862年9月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归因于国王与议会之间一场严重的宪政冲突,而此次冲突的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由国王亲自推动的军事改革。当时的情况类似两个世纪以前促成英国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导火线(那场内战最后导致英王查理一世遭到斩首):国王与议会针对军队的最高指挥权起了争执,双方都拒绝让步。威廉一世既遭到他的部长们离弃,又被其家人以查理一世在英国被砍头时的恐怖情景讲得心神不宁,原本已经打算退位。此时俾斯麦却以最后救星的姿态出面护驾,而他昔日早已透过各种言论,为自己博得了“肆无忌惮的君主主义反动派”之名声。俾斯麦利用这五年的机会,做出一系列既大胆放肆又极不受欢迎,甚至连国王都觉得吓人的外交行动,可是那些结合了两场短暂战争的行动都经过仔细算计,并且成功得光彩夺目,而其最终结果就是产生出一个全新的普鲁士和一个全新的德国。俾斯麦的第一个外交大动作,是一项破坏行动。1863年的时候,奥地利意图透过改革让“德意志邦联”获得重生制行动使得那个尝试归于失败。当时奥地利为求实现自己的目标,以盛大排场在法兰克福召开德意志诸侯大会,然而普鲁士没有出席。俾斯麦事先进行过激烈的争辩,才终于说服尽管如此——或许正因为如此—-两国在1864年成为盟友,对丹麦进行了一场由于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而起的战争。让当时受到丹麦管辖的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加入德国,原本已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主要诉求之一。等到相关纷争突然再度变得火热起来,奥地利和普鲁士为了在德国进行角逐,都不得不认真看待此事。之前早在1848年的时候,就已经因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缘故而出现过武装冲突。列强曾经为此举行伦敦会议,会中决定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应该继续与丹麦合在一起,但只不过是“共主邦联”而已。如今丹麦国王已经驾崩并且没有子嗣,于是丹麦和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分别有了不同的统治者继承人,这使得共主邦联难以为继,结果丹麦罔顾《伦敦协议》的约定,并吞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和普鲁士身为《伦敦协议》的共同签署国,于是向丹麦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停止并吞的行动。1864年2月1日战争随之爆发。在攻占“迪伯尔堑壕”的时候,那场战争给予普鲁士陆军第一次机会,来实地验收自己因为威廉国王的军事改革而新获得的品质。但那只不过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罢了。从军事观点来看,一场由两大强国对抗小小丹麦的战争,无法赢得太多光彩。真正的高招就是阻止了其余也共同签署《伦敦协议》的大国介入干涉,而他们当中又以英国特别站在丹麦那边。之所以能够避免外力干预的原因,一方面要归功于俾斯麦技巧十足的自制——他以令德意志舆论界大失所望的方式,并不要求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更紧密地与德国连结在一起,却只是主张完全恢复原状而已。另一方面则归咎于丹麦冥顽不灵地坚持采取违反《伦敦协议》的措施,执意要兼并石勒苏益格。反正其结果是,在全体强国的一致默许下,丹麦必须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交给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国共同管辖。可是奥地利无法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它到底该拿远在天涯海角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怎么办呢?对普鲁士而言,那却不仅意味着赢取土地的机会,而且正中俾斯麦的下怀,让他有了一个争端点,随时可借此引发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的战争。在“德丹战争”和“德意志战争”之间的两年内,俾斯麦持续不断设法在国际间孤立奥地利。就俄国而言,由于该国早已持续在巴尔干半岛与奥地利争霸,俾斯麦下工夫的时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在法国那方面可就比较困难,因为拿破仑三世的法国另有自己的打算。它希望在一场介于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中,成为渔翁得利的第三者,并且在出面为战败一方担任和事佬的时候,于莱茵河左岸取得“补偿”,甚至将莱茵河定为国界。俾斯麦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做出这种承诺,免得毁坏了他跟另外一批盟友——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关系;但他乐得让拿破仑三世皇帝产生模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希望。1866年7月3日,普鲁士于该世纪最大的战役中,在克尼格雷茨城外击溃了奥地利与萨克森的联军。俾斯麦在北德的做法可就激烈多了。普鲁士在德国北部的扩张,原本就是俾斯麦真正的作战目标,现在他便透过激进的兼并手段来加以实现。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汉诺威、黑森一卡塞尔、黑森一拿骚等邦国,现在全都变成了普鲁士的省份;法兰克福那座昔日的帝国利伯维尔也被并入普鲁士。北德同盟是一个邦联。可是它又获得了一个“国家议会”,一个在全体成员国境内透过全民自由普选而产生,并且基本上握有立法权和预算审查权的议会——就这方面来说,北德同盟则是一个联邦国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