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页
六朝以前的曹娥江以东航线,是指西起曹娥江东岸的梁湖埭,向东在通明堰处进入姚江(余姚江),东经余姚城,过丈亭,东偏南经鄞(宁波城区)与奉化江汇合后进入甬江,再向东北在镇海招宝山麓入海的这条潮汐河流为主的航线,长约127.1公里①。 越人利用这条河流航运的历史更为久远。早在卷转虫海进越人大规模迁徙时期,一部分越人就驾驭独木舟从这条河流漂洋过海,漂流到舟山群岛等东海南部岛屿,开疆辟土,安家立业,形成《越绝书》所说的「外越」②,大致以东海海岸线分界,海岛属外越,大陆为内越即越国。内越与外越本是同文同种,关系密切,尤其在越国中兴时期,更是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如:外越为越国开辟练塘农田,越国命之为富阳里,「富阳里者,外越赐义也。处里门,美以练塘田」③;外越曾助越攻吴,迫使吴国分兵防御,「娄门外力士者,阖闾所造,以备外越」,「宿甲者,吴宿兵候外越也,去县百里」等④。地处海岛的外越,要为越国出力出兵,只能驾舟渡海走水路。其中的练塘是越国的主要冶炼基地,《越绝书》卷八从经济地理的角度,不仅明确了练塘距山阴城的里程,还记载了这个冶金基地的原料地、燃料地及运输路线,称「练塘者,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练塘,各因事名之。去县五十里」,练塘的地名现还存在,称炼塘,位于今上虞市东关镇西,萧绍运河北岸约200米处,是山阴故水道的东端,地处越国时期曹娥江西岸入海口⑤。因此,外越要从舟山群岛到曹娥江西岸的练塘来开辟农田,从当时吴越战争背景的军事隐藏性,抑或相比杭州湾水道的航行安全性和便捷性考虑,渡海以后,必然走从招宝山入海口进入甬江,再经姚江,渡曹娥江,到达练塘这条江海航线;再从练塘向西,经山阴故水道,就能到达越国国都大越城。所以,这条东西横贯浙东地区的江海陆航线,就成为越国与外越交往的纽带和越国中心区域与浙东地区联系的生命线,这条航线延续到东汉以后的鉴湖时期,除山阴故水道纳入于鉴湖被鉴湖运河航道取代外,其他航道基本没有改变。 ①按上虞运河段20.5公里、姚江—甬江段106.5公里相加得出。《上虞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规划》,2009年,第125页。 ②关于内越与外越的由来及相互关系,参见陈桥驿《于越历史概论》,《浙江学刊》,1984年第2期。 ③《越绝书》卷八。 ④《越绝书》卷二。 ⑤邱志荣《鉴水流长》,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引自 第五章 六朝浙东运河的疏凿和沟通 到了六朝,随着南朝宋以前梁湖埭的兴建,使天然河流姚江在起始段渠化,可视作浙东运河曹娥江以东运河段开始人工改造的标志。梁湖埭阻遏了曹娥江涌潮对姚江的侵袭,阻截了姚江上游淡水外流曹娥江,又相对稳定了姚江的正常水位,从而为姚江连接甬江沟通鄞地创造了水路交通和航运的有利条件,奠定了开发浙东的交通设施的基本框架。曹娥江以东航线由此从天然河流航线跨入渠化天然河流航线,航运条件相应得到改善。果然,梁湖埭兴建不久,会稽太守孔灵符在上任之前,就向孝武帝提出了富有远见的「开发浙东」建议。孔灵符是山阴人,南朝名士,水利专家,他对当时会稽郡的经济社会和水利形势有深刻认识,鉴于「会土带海傍湖(鉴湖),良畴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和「东土潦漫」①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于大明元年(457),提出「山阴县土境褊狭,民多田少。……徙无赀之家于余姚、鄞、鄮三县界,垦起湖田」的移民建议。②孝武帝批准了他的建议,并调他出任会稽太守,坐镇指挥,组织实施。移民花费了两年时间,移民数量肯定不少,以致山阴人口锐减,推迟了山阴分县的时间。这次由政府组织的从山阴到浙东的移民路线,由于曹娥江对陆道的阻隔,走的必定是水路,而从安全性和经济性考虑,无疑会选择从会稽郡城,经鉴湖运河航道,过曹娥埭渡曹娥江,再从梁湖埭进入姚江、甬江,到达余姚、鄞、鄮三县这条浙东运河的东段航线。移民船舶以民间小型舟船为多,不可能走涌潮出没的后海航线,而浙东运河在晋代就已开通,故走浙东运河无疑。而对于浙东地区来说,这次较大规模移民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在「潦漫东土」大有用武之地,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新的区域中心。至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离移民不足三百年时间,浙东地区就脱颖而出,从越州分离出来设立了明州,州治设于鄮县。 ①②《宋书·孔季恭传》。 引自 第五章 六朝浙东运河的疏凿和沟通
5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