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基因是什么? 1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在读 解码生命
这本书即将在都柏林一家声誉很好的出版社付印时,出版社却有人胆怯了。在20世纪40年代的爱尔兰,天主教会仍然牢牢把控着文化,用薛定谔写在终章里的那些话去批评天主教信仰绝无可能。出版商退出了。薛定谔没有被吓倒,他将手稿寄给了伦敦的一个朋友,书最终于1944年12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薛定谔的大名、引人好奇的标题、誉满全球的大出版社,有了这样的组合,再加上二战行将结束,注定了这本书读者广泛,自此之后不断重印。尽管《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在商业上非常成功,薛定谔对生物学的涉足却到此为止了。他再没有公开写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字,即使在1953年人类发现遗传密码的存在时也没有。 《生命是什么?》迅疾的影响可以从大众媒体和科学期刊两方面的评价中看出。出版后的4年间,有超过60篇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发表,尽管很少有作者注意到那些现在看来高瞻远瞩的思想——非周期晶体和密码脚本,书还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日语出版。顶级科学周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两篇长篇书评,一篇的作者是遗传学家J. B. S.霍尔丹,另一篇的作者是植物细胞学家艾琳·曼顿(Irene Manton)。霍尔丹直切问题的要害,点出了非周期晶体和密码脚本的创新性,并将其与科尔佐夫的工作联系到了一起。曼顿同样注意到了薛定谔对密码脚本这个概念的使用,但她认为其含义是“遗传物质的总和”,而不是有关基因结构和功能的一个专门的假说。 引自 第1章 基因是什么? 1 尽管总的来说持的都是怀疑论调,但德尔布吕克和穆勒也绝对是说对了:薛定谔的书确实启迪了一代青年科学家。因为发现DNA结构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奖的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都声称《生命是什么?》在他们各自通往双螺旋的旅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45年,在加利福尼亚研究原子弹期间,一个朋友给了威尔金斯一本《生命是什么?》。在广岛和长崎的恐怖震撼下,威尔金斯被薛定谔的文字迷住了,他决定放弃物理学,成为一名“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回忆自己1946年读到薛定谔的这本书时说,“那感觉就像伟大的事物就在转角另一边”。沃森读《生命是什么?》的时候还是一名本科生,随后就将注意力从鸟类生物学转移到了遗传学上。 引自 第1章 基因是什么? 1
54人阅读
闻夕felicit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2章 信息无处不在 21
除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地当过兵外,奥斯瓦尔德·T.埃弗里——常被人以“教授”(profes...
-
第1章 基因是什么? 1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