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页
陌生的面孔
读过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于阗的佛教 这一时期,佛教始终在于阗流行。最早的佛教遗存大约见于3世纪。当然,在法显访问的时期,于阗还存在大型寺庙,尽管那时丹丹乌里克尚不存在——考古学家通常将丹丹乌里克的初建时间定为6世纪。 据3世纪的僧人朱士行记载,于阗早期的佛教是声闻乘。但现存的于阗佛教文献年代较晚,很可能在700年之后。这些文献用婆罗米字母书写(如玄奘所看到的),既有梵文,也有翻译成当地于阗语的。文献以大乘佛教为主体,很可能经由北印度的吉尔吉特到达于阗。但是于阗处于西北印度和中原的往来道路上,这条通道也是吐蕃进入中亚的主要路线。于阗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将大乘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原和吐蕃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于阗语文献在敦煌藏经洞也有发现,表明于阗佛教社群与更东的中原和吐蕃佛教社群存在联系。 几乎所有的于阗语佛教文献都是直接译自梵文文献,还有少数文献只见有于阗语,例如《赞巴斯塔书》(Book of Zambasta)。它基于印度文献,但并不是直译。其他文献,例如一部于阗语诗歌,也表明与印度的联系。这份文献本质上讲述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却用佛教的方式演绎——英雄罗摩和罗什曼那被转变为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 多闻天王是佛教中的北方护法,在于阗艺术和佛教中处于中心地位,对我们理解这块木板画也很重要。7世纪的文献讲述了于阗的一个建国传说。开国国王在多闻天王寺庙中祈祷,求子以继承王位,这时一个男婴正好出现在佛像的头部。国王把他带回家,但男婴不肯进食。国王回到寺庙再次祈祷,于是地上出现了一只乳房。婴儿得到哺乳,开始茁壮成长。此后,这位国王建造了一座新的多闻天王庙,庙中到处都是罕见的珍贵器物——玄奘认为这是他所参观的寺庙中的一座。文献还认为,多闻天王是佛陀派来保护于阗的。 于阗的古代都城约特干位于现代城市以西大约8千米处,被几米厚的泥沙掩埋,几乎没有什么考古遗存。主要的发现除了一些鎏金的薄片,还有数百个小的红陶模型,其中大多是猴子,有一部分摆着性交的姿势。这些陶模的价值和用途仍存在争议。但在约特干东北约40千米处,有一座重要的佛塔,即热瓦克佛塔(Rawak Stupa,不要与丹丹乌里克北部的聚落热瓦克混淆)。佛塔的每一面都有层层的塔基和阶梯,其风格可能源于西部,在犍陀罗地区可见,如白沙瓦河谷雀离浮图遗址的迦腻色伽佛塔、阿富汗巴尔赫的托普鲁斯坦姆(Top-i-Rustam)佛塔和塔克西拉的巴玛拉(Bhamala)佛塔。这些风格见于3世纪的文献《天譬》(Divyāvadāna)的描述:佛塔有4条阶梯、3层平台、1个蛋形穹顶和其他常见的元素。这种形式在热瓦克地区的发展,表明该地区与帕米尔高原西边的佛教邻国之间有密切且频繁的联系。 佛塔外有一周彩绘围墙,围墙内外都立有纪念性的或真人大小的造像。门两侧的墙上有守门人像,造像双脚之间有一个身体裸露的小型女性像。学者认为,这描绘的是建国神话中的婴儿,正在被地上的乳房哺乳,守卫者则是作为护法的多闻天王。丹丹乌里克遗址也发现有多闻天王像。这一遗址位于克里雅河(Keriya River)和于阗河之间,在现代城市东北大约100千米处。丹丹乌里克正是发现这块木板画的遗址,其名意为「象牙房」。要更多地了解这块木板画的背景,我们还要仔细考察斯坦因对这个遗址的发掘。 引自 第六章 于阗木板画
1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