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页
11 伊犁将军府 Mansion of Ili General 级别:国家级(1996,第四批) 地址:霍城县惠远镇 年代:清 其他:购票参观 伊犁将军府地处伊犁河河谷,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将军府设在惠远城内,东南有惠远老城。伊犁将军府中轴线上依次为将军府大门、将军府正殿、将军亭等建筑,两侧建筑分别为东西营房、客房、书房等;书房的西侧为一四合院,包括办公室、居室Ⅰ和居室Ⅱ等。四合院后部为金库,距金库西北200余米处为衙署。衙署现存大门、东西厢房、正殿等建筑。东营房东侧90米处为文庙,文庙现存大花门,东西配殿、正殿及耳房等建筑。衙署、文庙当为惠远城以将军府为中心的其他配置。整个建筑群主次分明、布局合理、有张有弛、色彩协调统一。 将军府大门:为面阔三间12.37米,进深两间6.92米,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梁架结构为抬梁式木结构形式。台明及踏跺用条石砌筑(现无存),柱础用古镜式柱础;明间施两扇板门,次间施装修,两山墙前后墀头及下槛为砖墙,中部以土坯填充,檩下用随木檩枋,中柱前后施双步梁,上立瓜柱承托单步梁,单步梁上承托金檩及随檩枋,檐柱上施额枋,额枋上置雕花檩垫板及麻叶头式装饰,承托随檩枋。 将军府大门东西两侧耳房:为小式硬山布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抬梁式结构,装修为新式门窗,为后人所加。 将军府东西营房:面阔十四间50.4米,进深一间7.20米,前出廊,单檐硬山布瓦卷棚顶建筑,梁架为抬梁式木结构形式。除前檐外其余各面以墙体围护,除下槛及两山墙前后墀头使用砖外,其他部位均用土坯砌筑,室内用8组土坯墙隔成大小不同9个室,隔断墙位置随意设置,室内空间大小不一,毫无规律可言,显然是后来居住者根据其使用的需要而分隔的。 将军府书房:面阔五间19米、进深一间12米,前后出廊,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梁架为抬梁式木结构形式。两山墙体后墀头及下槛使用条砖,廊间墙做拱券门。前檐明间施六抹隔扇,次间、稍间下设槛墙,上施四抹槛窗,后檐使用俄式门窗。 将军府客房:面阔五间19米、进深一间6.3米,高5.45米,前出廊,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梁架为抬梁式木结构形式。两山墙体前后墀头及下槛使用条砖,廊间墙做拱券门。前檐明两扇六抹隔扇,两扇槛窗,次间、稍间下设槛墙,上施四抹槛窗。 将军府正殿:面阔五间41.6米、进深一间9.6米,高7米,前后出廊,单檐歇山布瓦顶建筑,梁架为抬梁式木结构形式。仅存中间三间,其余为后加新式瓦房。现为军队所用,作为团史展室。 将军府办公室:面阔五间19米、进深一间9.6米,高5.2米,前出廊,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梁架为抬梁式木结构形式,梁架均八檩,用四柱。此建筑为原将军府被烧后残余构件拼合而成的建筑,内部梁架扭曲错严重,并使用了部分局部烧毁构件,墙体砌筑方法与书房相同。前檐门窗采用俄式做法。 将军府居室Ⅰ:面阔五间19米、进深一间7.8米,高5.3米,前出廊,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两山墙体前后墀头及下槛使用条砖,廊间墙做拱券门。装修使用俄式门窗。 将军府居室Ⅱ:面阔三间11.4米、进深一间8米、高5.45米,前出廊,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梁架为抬梁式木结构形式。 伊犁将军府现存建筑,虽然很大程度上遭到严重的破环,但是从总体规划、平面布局、建筑形式和雕刻艺术上看,它吸收了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的部分特点,将清式做法与当地做法巧妙结合在一起,就地取材,是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引自 11 伊犁将军府 伊犁将军府是我国清代派驻新疆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新疆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西部边疆多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军府建筑群体布局及梁架结构上为清式建筑风格,门窗装修吸收了俄罗斯建筑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清政府在伊犁设置将军府:清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新疆地区的准噶尔部贵族叛乱和大小和卓之乱后,统一了新疆。面对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对我国领土虎视眈眈的傻皇俄国及浩罕等中亚封建汗国的威胁,清政府采取了适应新疆现状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措施。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置伊犁将军,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即当时新疆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在伊犁河北岸择地修筑城池,以作为伊犁将军的衙署和驻地。乾隆亲自赐名曰「惠远」。从此,惠远一跃成为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有参赞大臣衙署、领队大臣衙署、绿营总兵公署、理事同知、抚民同知等大小72个衙署。 清同治十一年(1871),傻俄入侵伊犁,进行了长达10年的殖民统治,老城被毁。光绪元年(1875)三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至1878年1月,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库车、和田,肃清了盘踞新疆长达13年之久的浩罕侵略军。1878年清廷命史部右侍郎、署理盛京将军崇厚出使俄国,交涉收回伊犁事宜。崇厚无能,擅自在傻俄起草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上签字,全国为之震惊,左宗棠坚决反对妥协卖国行为。1880年清廷再次与沙俄谈判时,左宗棠以68岁高龄,亲驻哈密大营与傻俄决一死战,在内外形势逼迫下,傻俄于1881年撤出强占达10年之久的伊犁地区。 1882年收复伊犁后,距老城西北7公里处重建了新城,布局、规模仍仿照旧城兴建,冠以「惠远」之名。伊犁将军府也于清光绪十年(1884)在新城中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二月六日伊犁将军长庚率领官兵自水定移驻新区,民国九年(1920)修造了将军亭。 1911年辛亥革命后,伊犁也发生了革命党人的起义,处死了末任伊犁将军志锐,推翻了清廷在伊犁的统治,建立了「新伊大都督府」。1931年,在惠远设立了「镇守使」。1935年,邱宗浚任伊犁屯垦使时,将司令部迁往伊宁,从此,惠远城便逐渐衰落,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新疆建省后,伊犁将军职权大为缩小,改称「伊犁驻防将军」,负责伊犁、塔城地区军事边防。1941年,宁远改名伊宁后,惠远城成为一个单纯的驻兵营地,其原来的重要作用由伊宁所代替。 引自 11 伊犁将军府
3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