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世界500强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最初是经济学家对于凯恩斯学派利用政府消费和政府刺激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张提出的质疑。很多经济学家指出,政府通过政府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固然可以创造一种新的需求,在短期推动经济发展,但是,在政府提供大量的投资和刺激之后,会对原来存在于经济中的私营经济或市场经济中原有的需求和投资的力量,形成一种压抑和挤出效应。有可能因为政府进行了大量投资,导致社会利率水平上升,导致很多原本可以进行投资和生产的民营企业,因为成本上升而决定不再进行投资和生产。还有一个可能,就是随着政府投资企业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导致私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挤出效应”问题的核心,在于无论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是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如何给出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经济里面某一部分的高速发展,就盲目地认为这一定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可能从总体经济的角度看,随着经济中某一部类的发展,可能会替代经济中其他部类的发展,甚至有可能阻碍或者破坏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引自 第七章 “被担保”的国有企业 代价
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利用它们在行业里的垄断地位和优势,利用它们在垄断领域里获得的高额利润,补贴它们进入那些原本竞争比较充分的领域。久而久之,一些政府投资和刺激行为,就会逐渐把那些原本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和领域演变为垄断性领域,从而进一步挤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 在这个过程当中,全社会可能不得不付出代价。首先,垄断领域的消费者往往要支出更高的价格。随着挤出效应的发生,原来竞争性的行业逐渐演变为垄断性行业,企业和行业的效率也随之下降。更让人担忧的是,随着垄断行业里的企业变得越来越强大,它们开始进入那些原来由民营企业主导的竞争性市场。由于垄断企业可以利用其在垄断行业的优势,比如它们在人才、原材料和经营场地方面的优势,它们会给那些没有垄断资源和优势的企业的发展和存活带来巨大挑战。 引自 第七章 “被担保”的国有企业 发展阶段
大企业的发展自身当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实力的增强,会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形成压制,甚至是产生阻碍。究竟是应该鼓励大型企业还是应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下一时期经济发展所选择的模式。 引自 第七章 “被担保”的国有企业 这里必须要提出的一点是,随着中国逐渐进入中高收入水平的经济发展阶段,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随之改变。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随着GDP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小企业无论是对于持续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就业增长,抑或对于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推进,都可以起到大型企业所不能起到的贡献和作用。 引自 第七章 “被担保”的国有企业
35人阅读
Chandl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破产制度,退出的缺失
企业不能通过破产以去除过剩的产能。破产,在中国一直是个禁忌。我国1986年颁布《破产法》,...
-
专业化
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为什么不喜欢大而全的多元化企业呢?首先,是因为投资者相信,在大多数情况...
-
《财富》世界500强的挤出效应
-
挤出效应
政府行为的挤出效应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经济环境下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研究表明,政府消费...
-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一些明显不会形成利润的投资?
那么国有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一些明显不会形成利润的投资?在上一轮国有企业的兼并收购和整合过...
> 查看全部2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