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章节概要
第 1 章 定义
大体理解:民族主义首先是一条政治原则,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要求政治和民族单位应一致(族裔疆界在政治疆界内);民族主义情绪和运动都可由该原则界定。
民族主义有非利己的,也有利己的。世界上有大量潜在民族,但是地球容纳的政治单位有限,这意味着不是所有的民族主义都能得到满足。
民族主义的定义需要建立在对国家和民族定义的基础上考察:
对国家定义的考察:先引入韦伯定义,国家是掌握合理使用暴力的垄断权力的机构。尽管这定义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但韦伯指出了国家具有高度明确而重要的社会劳动分工的特点。没有国家的地方,也不存在民族主义。
对民族定义的考察:民族和国家都是独立、偶然的产物,但是在今天很容易被误以为是普遍存在的。为此,两个对民族的权宜定义是:(1)文化的:共享同一种文化;(2)唯意志的:彼此承认对方同属一个民族。作者认为,最好还是不要给民族下正式定义。
第 2 章 农业社会的文化
农业时期,对国家形成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识字和僧侣阶层的出现
农业识字政体中,统治阶级是少数人,各阶层强调文化的差异,没有人对促进文化同类性感兴趣。由此,文化与权力作为民族主义产生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社会不具备促成条件。
对文化的考察:统治阶级更强调划分文化差异和保持不平等,无从谈起文化同一性。
对权力的考察:地方自治社群和帝国统治都没有动力让文化与政体相结合。
农业识字政体的特点:少数人统治多数公民(农业生产者),统治者负责处理暴力事件,维持秩序,并不关心文化传播。作为有文化的僧侣阶层,他们希望独享宗教权威而不是被效仿,他们也无法同化社会文化。总之,农业社会没有民族主义形成的同一性文化土壤。
第 3 章 工业社会
到了工业社会,识字已经是任何职业的先决条件,职业摆脱了世袭,高级文化遍布社会,在政体的需要和支持下,民族主义有了土壤。
工业社会的起源难以归因。不过,工业社会运作的一大逻辑是韦伯所说的理性(典型如官僚制的一致性与效率性),具体表现在丹麦金制度的社会控制模式。
另一方面,工业社会的典型特点是复杂精细且快变的劳动分工,职业流动带来了平均主义,每个人都可以实现阶层流动,同时也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这种职业分工的精细以及强流动性(人在生命周期中必然做好随时从事新工作的准备),又要求以通识教育(共同的非专业化培训)为基础,由此,普及识字和受教育权利就变得重要,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途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识字和技术能力水准。
工业社会的意义:个体的可雇佣性、尊严、安全感取决于(学校而非亲属传授的)教育,教育成为最宝贵的资源,个体忠实于教育文化。文化是必需品、共享的媒介,而且必定是同一种伟大、高层次的文化。为了确保高层次而非劣质文化,国家必须统一教育。由此,国家(权力)与文化必须紧密相连——这就是民族主义的内容。
第 4 章 向着民族主义时代过渡
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带来了文化同质性,并最终以民族主义形式出现。然而工业社会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脱胎于农业社会的,在此的过渡中也在催生着民族主义,因此,民族主义不是工业化的唯一结果,它还受到其它力量的形塑。
宗教的影响:宗教改革强调识字能力、个人主义,以及城市人口流动的作用都是民族主义的先驱因素(但在某些宗教与工业社会发展较迟的地方,则不适用,如伊斯兰国家)
早期工业化与的影响: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人口爆炸、快速城市化、劳动力迁移、全球经济和中集权政体都打破了农业社会稳定的状态,文化疆界也不断变化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非殖民化的影响:欧洲对世界的征服不是尚武的结果,而是凭借经济技术以发展工业贸易为导向,是发展的必要而不是刻意征服
民族主义有其弱点(并非既有的而是需要刻意发展的):若选取民族主义文化面向的标志——语言来看,世界上千的语言必会产生大量潜在的民族主义。每一种有效的民族主义都会对应若干潜在的民族主义,但并不是所有潜在民族主义都能最终发展成型。有批评者认为民族主义给人民强加同质性,但事实民族主义正是对同质性的客观需要(因为总有人渴望融入主流社会)。不过我们无法预测究竟哪一种文化会发展成为民族主义,很多潜在民族任凭其文化自生自灭。因此,民族主义并不是已经存在有待唤醒的力量(因为很多潜在民族主义就没有成型),它根本上是社会努力发展的结果,并表现在对既有文化的挪用。
文化催生民族主义的历程:对此,可将文化分成野蛮文化(原初的)与花园文化(受教化的高层次文化),后者脱胎于前者。农业时代,花园文化只在少数人,他们无意于将其普及;到了工业社会,花园文化迅速普及,由此需要政治基础加持,每一种花园文化都希望建立自己的国家。
第 5 章 什么是民族
由于是先有民族主义再有民族的建构,因此在厘清民族主义的定义、内核与发展历程后,再来界定民族概念。
先对主流的民族概念予以批判:
考察“意愿论”:意愿论将民族界定为自愿结合的群体,但意愿并不是民族才有的特质。
考察“文化论”:文化论讲民族界定为共有文化的群体,但共有文化并不一定转化为对政治疆界的诉求。
只能从民族主义时代角度来界定民族(或者必须给意愿论与文化论加上限定的政治单位前提):只有在定义明确、教育做保障、统一的文化单位构成了人们自愿且热烈认同的组织单位这一前提下(即发展出高层次文化并普遍化时),意愿与文化才能在结合了政治单位的情况下,形成民族。因此,是民族主义(且是有条件而非偶然的)造就了民族。
民族主义的实质:社会的自我崇拜(不再需要借助宗教等伪装),把高层次文化全盘强加在社会之上。
举例阐明民族主义发展历程:卢里塔尼亚人
第 6 章 工业社会的社会熵与平等
工业社会为什么能产生民族主义?因为具备了 1 个土壤(次生文化的削弱)和 2 个途径(沟通障碍、社会一致性抑制)。
次生文化的削弱:工业社会流动性增强,个体与社群之间缺乏有约束力的组织,加上个体受到共同的教育(教育旨在减少文化内部差异而强化同质性),因而更多转向政治社群(国家)来寻求归属感。但是这带出一个新问题:尽管旨在消除次生文化,但人们总是在各方面存在差异的。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抗熵分类法,分出这么一群人:这些人具有某一特征,但又不是均匀分布在整个社会,而是将这些人集中在社会的某一处。然而,这些抗熵性的人在工业社会会导致分歧。
对于沟通障碍和社会一致性抑制,作者的理论解释读起来有些拗口,建议透过作者提供的“蓝肤色人”的假想例子来理解。
然而,工业社会造成的不平等,如果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无法在文化上得到同化,就会产生政治冲突, 并可能建立新的疆界。
考察伊斯兰文明(促使高层文化永久存在):农业时代的伊斯兰文明不搞民族主义,次生种族与次生政治显著,高层与低层文化交融,社会稳定。到了工业社会,真理被实证取代,农业社会里的高层次文化必须被放弃自身的专制主义,即高层次文化必须使自己世俗化。伊斯兰教也被迫转向自我改革,从对圣人崇拜转向经过改革的、个人主义的、一元化的神学,其结果是使信徒一对一地与一个上帝和一个庞大的、无个性的、无中介的社群发生联系,这正是民族主义所需。伊斯兰教是将曾经僧侣阶层的文化扩大到全社会。
考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既无法延续、也无法创造高层文化):他们使用的是外族人、欧洲的高层文化,但政治疆界几乎违反文化疆界,也缺乏民族主义统一的努力尝试。欧洲在非洲统治建立起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是反对抗熵的(抗熵在农业社会是常态的),因此非洲的民族主义内部是异质的而非同质化。
考察索马里文明:部落文化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典范
第 7 章 民族主义的类型
构建民族主义类型的维度:权力、教育、文化认同
考察权力:现代社会权力是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掌权者 vs 其他人
考察教育:每个人都可能接受教育
考察权力+教育的组合:
(1)掌权者受教育:早期工业社会
(2)掌权者和其他人均受教育:工业化社会
(3)其他人受教育:传统农业社会
(4)掌权者和其他人均不受教育:停滞状态的农业社会
在组合基础上考察文化(狭义)认同维度:一个地域里文化统一性 vs 文化多重性
在三维度组合(注意与马克思的区别:没有引入资本维度)的民族主义八类理想型中,确立了三种存在的民族主义类型:
(1)哈布斯堡王朝传统的民族主义:掌权者掌握高层文化,其他人没有权力和受教育机会
(2)传统的西方民族主义:掌权者和其他人均受教育,如 19 世纪的意大利和德国的国家统一型民族主义
(3)散居国外者的民族主义:经济和文化优势与政治和军事劣势并行,如犹太人的例子
第8章 民族主义的未来
工业社会里,得益于普遍识字、流动性、个人主义、政治集权、教育需求等,政治和文化疆界处于协调状态(是民族主义必须履行的职责),国家成为文化(特别是教育制度)的保护者。
然而,从不鼓励民族主义到形成民族主义,是一个(动荡)过程。最动荡的是工业主义从早期到扩展的阶段。然而,一旦完成工业主义,民族主义是否还是一种力量或政治责任呢?
作者预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阶层差距趋向缩小,民族主义热情减退,这是由工业文化的本质决定的。
考察文化趋同理论:文化趋同论认为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存在局限性。实际上,文化的作用更大,工业时代只有高层次文化能够保存,且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国际沟通的鸿沟在缩小,因此文化差异不再容易引发民族主义的紧张情绪。然而,作者并不认同文化趋同论的解释,因为一个政体不太可能同时为存在的多种文化服务。为此,趋同只是经济上的相似,但文化的差异依然很大。
考察文化不相容理论:文化不相容理论认为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但作者认为,该理论否定了文化间交流的可能性
作者的解释:发达工业社会里,文化依然有重要作用,仍需要被集中管理,政治必须考虑文化疆界,民族主义时代不会结束。但是可以预期民族主义冲突的尖锐程度将减弱,因为在农业社会中的那种阶级差别在工业社会已经成为传统被淡化了。
第 9 章 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声称捍卫民间文化,实则构建高层文化;声称保卫古老的民间社会,实则建立没有个性的大众社会。民族主义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其实它是工业社会晚近的产物,并非自古就有。因此,民族主义并不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也不应认为媒体帮助既有的民族主义传播开来。事实上,媒体传播什么内容并不重要,而是媒体本身的特性(抽象的、集中的、标准化的、一对多的、持续的),以及传播的语言和方式对民族主义思潮才重要。
第 10 章 结论
民族主义是一种特殊形式且具有一些非常重要特征(文化同质性、识字、无个性)的爱国主义,只有在现代世界流行的某些普通的社会条件下才会普及并占据主导。
民族主义不是现代社会的唯一力量,它可能被其他力量击败。
P184-187 对全书核心观点再度总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