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我们的社会行为不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解释。社会信念可以自我实现。比如,婚姻幸福的伴侣会把对方刻薄的言辞(“你就不能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吗?”)归结于某些外部因素(“他今天一定过得不怎么样。”)。婚姻不幸的伴侣则会把同样的言辞归咎于对方的品性问题(“他总是那么恶狠狠的!”),这样一来就不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仅如此,由于一方预期对方可能会表现出敌意,他们很可能自己也变得恶狠狠的,这样便诱发了他们所预期的对方的敌意。
“我早就知道了”这一现象可能还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它可能令我们妄自尊大,高估了自己的智慧。不仅如此,由于结果看起来似乎具有预见性,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为那些事后看起来“显而易见”的错误决策而责备决策者,却并不因那些同样“显而易见”的正确决策去褒奖决策者。
我们有时也会为自己所犯的“愚蠢错误”(没能更好地与人相处,或是没能更好地应对事情)而自责不已。当回头看时,我们就知道当初到底应该怎么做了。“我早就该想到期末的时候会有多忙,早就该开始写论文了。”但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过分苛刻。我们忘记了事后看来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当时并非那么明显。
苏丹梦见自己掉光了所有的牙齿,于是就召人来解梦。第一个解梦人说,“天啊!掉牙齿说明您将会目睹家庭成员的死亡。”怒不可遏的苏丹下令给这个传递坏消息的使者50鞭子。第二个解梦人听了这个梦以后,他解释说这预示着苏丹的好运:“你将比你整个家族的人都要长寿!”于是,安下心来的苏丹下令管家奖给这个传递好消息的使者50个金币。途中,迷惑不解的管家向第二个解梦人请教:“你的解释和第一个没有什么区别呀?”“哦,没错,”那个睿智的解梦人回答道,“不过,请记住一点:重要的不仅仅在于你说了什么,还在于你是怎么说的。”
乌克兰教授安纳托利·科兰登(Koladny)曾谈到,在1990年的苏联,只有15%的乌克兰人承认他们有宗教信仰,但在苏联解体后的1997年,70%的人承认他们有宗教信仰,这并没什么好惊讶的(Nielsen,1998)。
言声乐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章 社会心理学导论
-
第2章 社会中的自我
你在数学方面做得比较好,会使你相信你擅长数学,继而会激励你去做得更好。所以,如果你想去...
-
第3章社会信念和判断
我们通常认为他人的行为就是其内在特点的直接反映。仔细分析一下即可得出,当灰姑娘畏缩在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