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多元的社会性别与性取向
从表5一8中可以看出:少女中的同性倾向远远多于18到29岁的成年女性;反之,少男中的却少于成年男性。 从女性来看,很可能是由于女性的同性性活动类似于亲密的友谊,因此在少女的成长阶段中,比例更高的女性会认同自己是“拉拉”(女同性恋)。但是随着女性长大而且不得不结成异性婚姻,其中的一些女性便修正了自己对于性取向的自我建构,把自己纳入异性恋的社会分类。 但是男性的情况恰恰相反,很可能是由于中国传统上并不排斥少男之间的亲密接触,因此比例更高的少男并不认为自己具有同性恋的倾向。可是随着少男成长为自立于社会的男性,尤其是面临异性婚姻的催促,更多的男性开始意识到并且确认了自己的同性恋的取向。 这足以说明,所谓“同性的性取向”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主体建构和自我修正的结果,而且在此后的一生中仍然可能继续修正下去。 以上说的是社会建构理论的主要思想,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笔者从主体建构论的视角出发,希望提醒读者:不论一个人以后将会变成什么样,都不能据此把他(她)此时此地的存在状态扭曲为“一时冲动”或“偶尔为之”或“年少无知”。 具体来说就是:虽然笔者调查到的这些具有非异性恋取向的少年们,会有一些人以后改变了;但是在此时此地,他们确确实实就是非异性恋,绝不允许以所谓的“境遇式的同性恋”来加以缩小。其中的逻辑推理其实很简明:不是也有一些目前认为自己是异性恋的少年,后来选择了非异性恋吗?怎么就没人敢说异性恋者也是“境遇式的”呢? 引自 23. 多元的社会性别与性取向
30人阅读
megan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讨论:性制度的情感动力
为了对抗情感动力,人类社会在历史上曾经绞尽脑汁,甚至可以说,一切社会科学都是来源于而且...
-
12. 胖瘦与性
显然,在表3一13所罗列的这些方面,胖丈夫的性生活质量都显著地好于不胖的人,而且呈现为越胖...
-
23. 多元的社会性别与性取向
-
23. 多元的社会性别与性取向
笔者所做的,就是贯彻自己提出的“主体建构的研究视角”,就是承认被调查者自己对于性别的认...
-
23. 多元的社会性别与性取向
首先,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年龄与完全异性恋不存在显著的相关。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所谓“非异...
> 查看全部1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