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页: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
Dani Rodrik说,全球化带来一个“三难困境”,因为全球化、主权国家和民主政治很难兼得。 很多全球化的挑战,本质是发展的代价。Joseph Alois Schumpeter名言: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创造性毁灭”。不过,一个好的社会的确应当尽量帮助人们找到新的生计、过上体面的生活。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但是,当它带来生产率的提高,激发人的创造性和奋斗精神,它或许又代表了另一种人道主义,一种更深的人道主义 引自 4. 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全球化的经济后果 一个政治现实主义者不得不考虑:怎样的移民难民政策同时是人道的和现实的?如何在把落水者救到船上的同时,让船本身保持平衡和稳定? 不同于当年纳粹的“进攻性民族主义”,“防御性民族主义”意味着大多数人并不想端着枪炮跑到外面去消灭异己,更多的是面对外来文明涌入时的一种文化反弹。 引自 5. 为什么瑞典也如此排外?全球化与文化反弹 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可重复博弈”,理论上本不必你死我活。但问题在于,由于威权体制下的文化遗产,转型国家中的很多政治力量,都愣是把一个“可重复游戏”玩成了“一次性游戏”。 引自 6.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1) 当很多人对当代民主转型的艰难表示吃惊时,其实更令人吃惊的,是居然这么多人认为它不应该如此艰难。 尽管第三波转型浪潮遭遇了民主衰退,但同样不可忽略民主韧性。这种韧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就转型过程而言,与历史相比,第三波转型其实反而是相对平稳的; 2、就转型成果而言,与历史相比,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呈现出相当程度的“民主沉淀”现象; 3、尽管不少国家存在民主崩溃现象,但它们中很多在民主崩溃后重新民主化。这就是“民主反弹现象”。 因为上述三个现象的存在,“民主衰退”这个说法受到一些学者的异议。 在当代,有各种经济的、国际秩序的、技术发展的原因在支撑民主的韧性。但是今天,我想格外强调一个因素——观念的因素。 引自 7.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2) 民主和自由有交叉之处,但它们并非同一事物。民主是关于如何产生执政者的规则的,而自由则是关于如何限制执政者的规则的。 引自 8. 法国往事:转型浪潮中的第一艘泰坦尼克号 “威权浪漫主义”包含着对政治强人的两种想象:一种是对其道德智识水平的想象,一种是对其统治能力的想象。 引自 13. 伊拉克:铁腕强人是救星? 现在流传着一种观点,就是把国家能力和民众权利对立起来,似乎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国家能力就必须牺牲民权,或者声张了民权就会削弱国家能力,所以应该等建设好了国家能力再来发展民权。但是,当国家能力的发展远远超前于社会能力,它往往就不会有动力再来给民众赋权,这种逻辑有点类似于“等我发达了就来娶你”的逻辑。 引自 19. 美国:国家建构的另类道路(2) 真正的民主文化,恰恰是参与精神、服从意识以及政治冷淡这三种东西之间的混合体。 引自 22. 何为民主文化?泰国困局 什么叫政治文化的差异?简单来说,就是政治价值排序的不同,或者价值权重的不同。但很多人存在谬误: (1)以“结论都一样”否认差异性; (2)以文化内部多样性去否认一个文化总体的价值倾向性; (3)以每个文化内部的演进性,去否认一个文化在特定历史时刻的倾向性; (4)以“普世价值”去否认文化差异的存在。比如,的确全世界人都渴望自由。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当自由与其他价值发生冲突时,人们如何排序?“诸善之争”时,价值的排序或价值序列中的权重不同,才是“文明冲突”的起源。 引自 24. 文明的冲突:一个过时的预言?(1) “阶级斗争”论存在漏洞。美国的穷人没有那么仇恨富人,富人也没有那么压制穷人。观念的力量有时候会战胜利益的考虑。不过,如果“阶级斗争”的话语不断传播、扩散,它却可能构成“自我实现的预期”。 引自 29. 新镀金时代?不平等的幽灵(2)
4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