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页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读过 另眼相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当局组装了60多万个钢制担架,以备遭德国空袭后用。这些担架设计得坚固耐用,而且在遭受毒气弹袭击后也易于消毒。然而战争结束后,遗留的担架数量过 多,伦敦郡议会为它们在全城范围内找到了出人意料的用途:不是用作雕像或纪念碑,而是用作示意各种不动产边界的围栏。这些围栏大多是黑色的,由金属网和把担架抬离地面用的弯曲的支撑物组成。这些弯曲使得它们就算在野外也很容 易被识别。担架掉了个个儿,挂在垂直的支撑杆之间,被成排地放置在佩卡姆、布里克斯顿、德特福德、奥瓦尔和伦敦南部与东部的一些地区,从而组成了长长的栏杆。不过,由于暴露在大自然中,许多栏杆正在朽坏。 据担架栏杆协会称,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栏杆老化而将其拆除。担架栏杆协会的宗旨是让人们和他们一样积极地为这些二战时期的担架寻找新的用途,并让地方议会也参与到这项保护工作中来。他们认为“这些栏杆是我们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作为标志性的中世纪住宅区的组成部分加以保护”。 引自第44页 英国有个传说: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从拿破仑战争中带回了一些法国火炮,并将其作为战利品安置在东伦敦的船坞中,不过这种再利用实际上是出于经济原因,而不是为了庆祝胜利。许多回收再利用的火炮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作为废铁的价值太低,不值得回收,只有找到更值钱的火炮之后,人们才会将其熔化,提炼出其中的金属。 英国的街道和人行道上仍然有改装后的火炮,它们经常充当交通分界线或土地测量标志。在世界各地,人们总会路过炮桩——你可以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的建筑角落里找到这些坚固的残余物;在古巴哈瓦那的人行道上,它们则保护着行人免受往来车辆的伤害。在大多数炮筒已经被熔化或以其他方式被循环利用很久之后,城市中仍然有炮桩的身影,包括那些原本并不作为武器的炮桩。这种审美观念流传至今,人们已经很难分辨哪些是真火炮,哪些是假的,不过它们确确实实都是路桩。 城市中的建筑再利用现象就跟城市本身一样古老。任何人类长期居住的地方都有“转用材”(spoila)的例子。这个词来自拉丁语词spolia,意即“战利品”。历史上,这个词被用来表示将石头从被毁的建筑中取出,再将其用于新的事物中。与金属担架栏杆或炮桩一样,这种再利用可能是实用导向的。毕竟,如果可以从被击败的敌人队伍中掠夺东西,为什么还要制造新的呢?“转用材”的词源看似不太常规,但考古学家彼得·萨默提出了一个更积极的观点。他观察到“我们都能接受视觉艺术家、作家、诗人、音乐家甚至是学者在他们前作的基础上创作新作品,他们经常在新作品中融入并‘重新利用’他们的原材料。”他认为“转用材”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以类似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引自第45页
31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