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页
烽火台 烧窑峪村北2000米左右的后山有许多烽火台遗址,每个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为300~500米。站在其中一个烽火台上,可以清楚看见其他烽火台,有相互呼应的防御作用。 延庆在明代属于宣府镇,从四海冶火焰山镇南墩至靖安堡东路边垣,连同赤城滴水崖,经独石口至龙关城的北路边垣,共计700余里的长城,皆为明嘉靖年间宣大总督翁万达主持修筑。这道城墙是外边长城,也称大边长城。烧窑峪村北的烽火台就位于外长城边上。村庄附近的黄峪口为军事要塞,是明代由靖安堡(今白河堡)进入延庆川的必经之路。据史料记载,烽火台是根据地理位置和防御需要建造的,大小高低不尽相同。烧窑峪村的烽火台较大,高8~10米,边长10~11米,可驻兵,可瞭望。 古道 烧窑峪村有两条古道,一条是村北古道,一条是村西古道,均通往河北省赤城县后城镇。古道形成时间为清朝晚期。古道刚形成时,道旁山高林密,人员通行较少。民国中期以后,在古道上行走的人逐渐多起来。 村北古道 村北古道最宽处约3米,最窄处仅1米左右,纯砂石路。从村北古道,可达河北省赤城县后城镇跳石河村,道长约7.5公里。过去,古道只能走人、牲畜、马车、牛车等,偶尔也会有娶亲抬轿的队伍。因为烧窑峪村与跳石河村中间没有村庄,古道的路况较差,未得到修缮和维护。改革开放以后,因为经济往来和交流的需要,古道仍是烧窑峪村民来往两地的主要道路。 村西古道 村西古道从烧窑峪村开始,至赤城县后城镇上庄子村,全长30公里,路宽2米左右,砂石土路。村西古道比村北古道距离长,经过的村庄多,包括河北省赤城县后城镇的保光寺、吴子窑、李长沟。民国初期,村西古道两侧有零星居民居住,到民国晚期,这些住户迁走。新中国成立后,烧窑峪村和后城镇接壤的村庄来往密切,交易频繁,常有行人、摩托车、农用车和毛驴驮子通过。由于村西古道距离较长且有诸多村庄,两边居民有的联姻建立亲戚关系,有的互通贸易形成商业伙伴关系。改革开放以后,烧窑峪村村民去赤城县后城镇,常走这条古道,古道得到两边居民的共同修缮和维护。 引自 第四节 古遗址
1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