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以色列:原型之国
对于“依舒夫”来说,这是与以往的经验截然不同的挑战。一方面,他们非常同情移民,其中大多数是像阿佩尔费尔德一样的难民,这些人不仅来自饱受战争摧残的欧洲,还来自掀起全新排犹浪潮的伊拉克、也门和部分北非国家。张开双臂欢迎这样的人是必要的一归根结底,这不正是以色列之所以存在的全部理由吗?但另一方面,伴随着这种人道关怀的是一整套矛盾得多的感受。接收数十万新移民的现实让很多人望而生畏:他们都该去哪里?他们怎样才能找到工作?谁来养活和安置他们?而更不可捉摸的是,如此多的外国人涌入国境,这对以色列的自我认知有何影响?这些移民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复国主义神话珍爱的“新”犹太人;他们是“老”犹太人一大流散时期的犹太人,根本就没有想来这里,而如今之所以要来,就像《国土报》(Haarelz)的一位记者以轻蔑的口吻说的那样,就是因为“没别的地方可去”。在一个刚刚开始建立某种民族认同的国家,新来者的“倾盆大雨”对“萨布拉”理想般的存在构成了威胁。23 引自 19 以色列:原型之国 当年衣冠南渡时候,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相同的问题。
33人阅读
rainbless2004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4 苏联
在苏联看来,西方政治家的伪善相当无耻。他们在 《大西洋宪章》里鼓吹什么“各民族自由决定其...
-
16 一个亚洲国家的诞生
所有这些叛乱都被军队平息了,这逐渐增加了军队的力量。整个1950年代,军队领导人无耻地自诩...
-
19 以色列:原型之国
-
23 无家可归者
和德国一样,移居海外的日本人返回国家后看到的是一片造遇摧毁之后的混乱。66个主要城市在战...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