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74,以形写意,略貌取神
什么是“不似之似”? 清初大画家石涛在一首诗中写道:“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有句名言:“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两句先后揭示出国画艺术的真谛,富有哲理地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用“不似之似”四个字概括了出来,解决了前人提出“神似”之后“古人画意不画形”(欧阳修)、“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苏轼)等理论的偏颇。 国画的生命在于它的“写意”特点,纵使是极为工细的工笔画,所描绘的物象也不以其“形”,而是以其“意”为主的。因此,以形写意、略貌取神就成了国画艺术的主要手段。这就是所谓的“不似之似”。国画艺术也因此才会有那种高度凝练、含蓄的审美情趣。 附图所示齐白石画的小鸡,看那极简练的三两点浓墨和几根线条,把小鸡“叽叽唧唧”的神态描绘得多么生动可爱。尽管从局部来看,用那赖以造型的几个墨点所画出的头部、翅部,与现实生活中的小鸡不那么“像”;嘴、眼也只是示意性的一勾一点,同样说不上很“像”,但就是在这“不很像”之中,让人观赏到的是极“像”的活生生的小鸡。这正是“不似之似”的典范之作。试想,如果把小鸡身上一根根绒毛或爪子上的一轮轮鳞皮画得像照片一样逼真,那么艺术真实不就成了生活真实的翻版了吗? 引自 三、国画四十二则
32人阅读
枕流漱石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249,“书奴”翁方纲
什么叫“书奴”?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融会贯通,即是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
-
P259,何为“墨分五彩”
什么叫“墨分五彩”? 国画用墨很有讲究,一滴黝黑的墨汁依赖水分的调和,能够产生干、湿、浓...
-
P274,以形写意,略貌取神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