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想)生育欲的微妙变化
闻夕felicity (此时正是修行时)
然而,在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个关于孩子的想或不想——不管这个想或不想的未来命运如何——然后我们再用一条条论点来支撑这个想或不想。这种情感倾向源自某种复杂又神秘的情感变迁,而这种变迁会打乱所有的预设。如果你曾有过一个悲惨的童年,你可能期盼着象征性地修复它,或是放弃无谓的努力。你是个乐观开朗的人,也可能想要保持没有孩子的人生;你是个沮丧的人,也可能会想要个孩子。我们无法预测生子倾向的大转轮到底会停在哪个格子。“一个人可能出于某些原因想成为父亲或母亲,但相同的原因也可能导致另一些人选择不生育。这些原因包括:想要扮演人生中的某个角色,想要施展影响力,想要找到自我,想要和某人建立亲密联系,想要寻求欢愉与不朽,等等。”劳利·丽斯这样评论道。再说了,人类能创造伟大的奇迹,也会制造不可承受的恐怖;人生很美,但也艰难,但还是美,但还是艰难,既美又艰难,既艰难又美……所以你不好代替别人来判断他们到底是想停在“美”还是“艰难”,或是选择将生命传递下去还是不传递下去。 有些人想看到自己以及伴侣映射在一个新角色里的模样,或纯粹是被有孩子环绕的日常前景所吸引,也有些人是因为二者兼而有之才生孩子。另一些人,或是想独自生活,或是想过二人世界。心理治疗师兼作家珍妮·萨菲尔(Jeanne Safer)就选择了后一种生活方式。2015年,她已经与丈夫一起生活了35年。她说,她与丈夫之间有“难得的心智与情感上的亲密”。有些人想要为生活做加法,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承担随之而来的欢乐或不那么欢乐的一摊子事;另有一些人则选择更集中的活法,更收拢,也更宁静——这是两种不同强度的人生。对于我来说,且不论生育率下降对生态有益,我不愿给这个社会多添一位成员,首先是因为这个社会既没有为这个新成员的生存领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还准备要给他使绊子。其次,我不想生孩子还因为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个消费社会的产物,所以,我的孩子们就不能指望我来帮助他们面对生态危机。我十分认同美国小说家帕姆·休斯顿的一句话:“我不想接触用石油衍生物制成的尿布,我不想再多管一间建在不毛之地上的梦想之屋。” 引自 关于(不想)生育欲的微妙变化
73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