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儒法合流与儒吏融合
很多儒生开始努力学习文法,从而开启了一个重要变迁——儒生“文吏化”的变迁。东汉王朝转向“吏化”,由此儒生的“文吏化”也显示了更大的广度、深度和更快的速度。如王充所说,土人们在粗通经术之后纷纷转习文法,成为时尚。“涉儒学,善律令”,“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之类经术、文法双修并重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兼授经术、法律的私学,也出现了……连马融、郑玄那样的经学大家,也在同时研究法律。 无独有偶,在儒生“文吏化”的同时,又出现了文吏的“儒生化”趋势。儒学已是帝国正统意识形态了,文吏为求仕途发展而转习儒学的情况,在汉代也与日俱增。这样一来,儒生与文吏又在矛盾冲突中日益接近、彼此交融……这个“吏服训雅,儒通文法”的过程,造成了大量亦儒亦吏、非儒非吏的政治角色;进而一种以学者兼官僚为主体的政治形态,即“士大夫政治”,由此而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富特征性的现象之一。 引自 三 儒法合流与儒吏融合
64人阅读
Dünya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二 “奉天法古”与王莽改制
儒生的改制要求,与儒者的来源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儒”来源于商周司掌礼乐之官,所以他们特...
-
三 儒法合流与儒吏融合
西汉孝廉察举本以德行取人,东汉初年则增设了“授试以职”之法,郡国对被举者先以吏职相试,...
-
三 儒法合流与儒吏融合
-
第六章 官吏的选任
在秦与汉初,文法吏曾是帝国行政的主要承担者。与此配套,形成了相关的培训和录用制度及相关...
-
二 任子与内侍
总之,选官上的特权问题,首先是一个皇帝与官僚的政治合作与权势分割的问题。 汉朝为官僚子弟...
> 查看全部9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