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
飞来峰位于东经120°10',北纬30°16'。风景秀丽,人杰地灵,为历史上著名的游览胜地。其地「界乎灵隐、天竺两山之间」,「高不逾数十丈,而怪石森立,青苍玉削,若骇豹蹲狮,笔卓剑植,衡从偃仰,益玩益奇。上多异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矫若龙蛇,郁郁然丹葩翠蕤,蒙冥联络,冬夏常青。烟、雨、雪、月,四景尤佳。」正是飞来峰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倍受释家弟子青睐。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印度僧人慧理登上此峰,见此美景,不禁发出了「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仙灵隐窟,今复尔否」的感叹。于是「命其峰曰飞来。支而回拱者,曰灵鹫,曰稽留,曰月桂,曰莲花。」飞来峰因此而闻名于世。 与此同时,慧理于326年在飞来峰对面修建了著名的灵隐禅寺。关于灵隐寺在唐以前的兴废至今已难以考辨。据考证,该寺曾在唐代大历六年(771)经过修葺,后在会昌年间(841-846)遭到毁坏。五代吴越国时期重建。北宋景德四年(1004),更名为景德灵隐禅寺。在南宋时,属临济宗,被定为中华五山之一。因战争等各种因素,随后又屡遭兴废。元至大元年(1308),重修觉皇殿,元至正十九年(1359)毁。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觉皇殿,改寺名为灵隐寺。宣德五年(1430)又毁,万历十一年(1583)重修,易大殿名为大雄宝殿。入清以后,在顺治六年(1649)开始全面重建,康熙元年(1662)赐名为云林禅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6年和1970年对其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维修。现存大殿为清代时期的建筑,殿内所供释迦牟尼佛坐像,高达9.1米,系24块香樟木拼接雕成。大雄宝殿前面的两座八面九层石塔和天王殿前矗立的两座石经幢,都是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遗物。 灵隐寺坐落在飞来峰路口,与飞来峰隔溪相望。自灵隐山而下的北涧与天竺山而下的南涧在飞来峰路口汇合,合涧桥飞架两溪之上,将飞来峰、灵隐寺和天竺寺连接在一起,美不胜收。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为此留下了精美的诗句:「一山分作两山门,两寺元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元代著名诗人张光弼也留下了「两涧何年合,一桥终日闲。桃花逐流水,未觉是人间」的佳句。过合涧桥,即抵达对面飞来峰的龙泓洞(一名通天洞)、青林洞、玉乳洞、一线天、射旭洞、呼猿洞和灵鹫塔(又名理公塔)等著名景点。同时在山畔还点缀有冷泉亭、隐居堂、思真堂、梦谢亭、紫薇亭、翠微亭、壑雷亭、虚白亭、观风亭、灵鹫寺、无垢院、铁舍庵、海峰庵、无著禅师塔、瀑雷桥、醴泉和卧犀泉等人文胜迹。奇山异石,小桥流水,松涛鹤鸣,古刹钟声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致完美协调,引得历代文人才子诗兴大发,为灵隐寺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赞美诗篇。如张祜赞道:「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上横前阁。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唐代著名大诗人贾岛也为灵隐寺写下了优美的绝句:「峰前峰后寺无秋,绝顶高窗见沃洲。人在定中闻蟋蟀,鹤于栖处挂猕猴。山钟夜渡空江水,汀月寒生古石楼。心欲悬帆身未遂,谢公此地昔曾游。」诗人们对灵隐寺及其所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诗行中流露出的空灵、静穆、恬淡、协和、自然之美,犹如世外桃源,令人神往。 引自 一、飞来峰、灵隐寺与飞来峰早期石窟造像 正是飞来峰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东晋以来的佛教文化传统,为后来飞来峰佛教石窟造像的大规模出现营造了理想的天地。据陆羽的《灵隐寺记》,飞来峰最早的石刻造像出现在唐代。在中唐时期,就有僧人在雕造佛、菩萨和罗汉之像,从而拉开了飞来峰石窟造像的序幕。五代十国期间,割据东南的吴越国(907-978)王室也笃信佛教,在都城杭州大兴土木,广建寺院,盛况空前。当时不仅重修了古刹灵隐寺,为后人留下了石塔和石经幢等重要遗物,同时在杭州凤凰山笤帚湾、将台山慈云岭、玉皇山天龙寺、翁家山烟霞洞、吴山宝莲山和飞来峰等地大兴摩崖造像之风,因而使杭州以「东南佛国」而闻名于世。此时期石窟造像遗迹主要集中在慈云岭、烟霞洞和天龙寺,飞来峰遗存较少。其中青林洞镌刻有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铭文的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金刚手大势至菩萨组成的「西方三圣」组像,此为飞来峰现存时代最早的造像。「西方三圣」作品形制不大,主尊阿弥陀佛高0.28米,身着半披肩袈裟,袒露右肩。胁侍观音和大势至高0.20米,头戴宝冠,身着天衣,胸饰璎珞。三像均结跏趺坐,桃形火焰纹头光和椭圆形火焰纹身光。尽管三像头部均已严重受损,但整个身躯轮廓仍历历在目。风格与慈云岭、烟霞洞和天龙寺吴越国时期的造像基本一致。其特点是「佛脸长圆,接近唐代,螺发肉髻,衣纹较深;菩萨宝冠不高,而且较窄;罗汉长脸,高颧骨;金刚像风格非常接近唐代的金刚力士造像。总之,这个时期造像的风格,上袭唐代,下启宋代,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且具有明显的江南特点。」 两宋是飞来峰造像的高产期之一。现存作品主要分布在青林洞及其洞口、洞内和西侧悬崖,龙泓洞北侧石壁,玉乳洞和冷泉溪南岸。卢舍那佛会、「西方三圣」、玄奘取经、白马驮经、朱士行取经、观音菩萨、青头观音和禅宗六祖等造像为主要题材。其中罗汉像、「西方三圣」和观音像极为流行,为此时期造像的显著特点之一。据统计,飞来峰现存两宋作品中,罗汉像最多,共有六组,分别雕造于青林洞及其洞内、洞口和冷泉溪南岸以及玉乳洞内。其中,青林洞雕有十八罗汉,洞口分布有十一罗汉,洞内分布有十一罗汉,玉乳洞雕造有十八罗汉,这些罗汉造像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西方三圣」作品有两龛,分别位于青林洞和青林洞西侧的悬崖上。其中,悬崖龛保存较为完好,而另一龛则受损较重,但两龛布局和造型都基本相同。单尊的观音像也有两龛,分别为位于青林洞顶部悬崖上的青头观音和位于青林洞洞口的观音菩萨。前者宝冠,面容丰颐,造像雍容、闲适,龛楣饰化佛,保存十分完整;后者系浮雕,头部已毁,镌有铭文,创作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 从规模、保存状况和技法等综合因素来看,卢舍那佛会浮雕,唐玄奘取经、白马驮经及朱士行取经浮雕组像堪称两宋时期飞来峰造像中的代表作。 卢舍那佛会浮雕位于青林洞口,由十九位人物和两身动物组成。主尊卢舍那位于壸门花头龛中心,左右对称地布局了七位人物和一身动物。卢舍那佛头戴宝冠,身着圆领通肩袈裟,双手上举至肩侧,作说法状,结跏趺,端坐在束腰莲座之上。须弥座造型高耸典雅,莲花清晰饱满,为宋代典型的做法。左侧为骑狮文殊菩萨及其眷属三身;右侧为骑象普贤菩萨及其眷属三身。同时在卢舍那佛与文殊和普贤菩萨两侧还对称地构图了两身立式菩萨和两身护法天王。此外,在龛楣上部两侧分别刻有两身飞天。飞天凌空飞舞,手捧鲜花,朵朵鲜花随风飘落而下。作品构图讲究对称、协调,层次分明,具有浓郁的装饰意味。据龛外右侧铭文,浮雕由弟子胡德承命工镌刻,创作于北宋乾兴元年(1022)。 引自 一、飞来峰、灵隐寺与飞来峰早期石窟造像 唐玄奘取经、白马驮经及朱士行取经浮雕位于龙泓洞北侧。浮雕全长6.60米,高1米。系自西向东雕刻而成。西端为唐玄奘立像。玄奘光头大耳,双手合十,袈裟垂袖,缓步向前。面目清秀,温文尔雅,神态矜持虔诚,有力烘托出玄奘慈悲宽宏的气度。像旁镌有「唐三藏玄奘法师」铭文一行,多已漫漶。中间为三国曹魏僧人朱士行取经题材,表现的是朱士行及其侍从牵着两匹骏马取经的场面。中间为朱士行,前后为随从。遗憾的是,除两匹马较为清晰外,人物已严重受损。朱士行于甘露五年(公元260)削发出家,曾不远万里到西域于阗取得梵文佛经《大品般若经》并派弟子送到洛阳译成汉文。最后一部分浮雕表现的是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及其从人和白马驮经的场面。作品将三个不同时代与取经相关的题材巧妙地构图在一起,是一幅完美的艺术组合。 引自 一、飞来峰、灵隐寺与飞来峰早期石窟造像
4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