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页
- 页码:第796页
看到战后繁华的描写,很一厢情愿想套用到某个神奇国度上假想。 “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到70年代初期又翻了一番)。P791”“通货膨胀完全没有了。” 介是什么概念?奏是全民工资猛涨,但物价原地踏步的感嚼。 放神奇国度上,近似的就是98年到05年的体验。有个忧国忧民的人那时常常说,经济发展太快,每个人的生活都一天天变好,买不起的东西都买得起了,常年下来就把better and better当成理所当然的事。等到停止发展(更不用说倒退)的时候,该是有多痛苦。 当时我也是处在生活腾飞理所当然情绪中的屁民,听此话不免醍醐灌顶。但没想到这个痛苦来得这么快。 钱变多了,物价又不涨。看看米国那时是怎么平衡的。 接下来曼彻斯特就描述了商家的疯狂promotion,刺激消费,刺激贷款,刺激购物,整个社会形成不买那些叫卖的东西就很丢不起那人的风气。 这让我想到跟在加拿大闺蜜的对话。 此蜜在加拿大上学,无聊时就去商场当cashier挣点零花钱,打几个小时工能挣几十欧元,她说那些当医生律师的,收入虽高,交税也巨高,到手并不比平民百姓多很多,联系到繁忙程度,性价比说低也不为过。社会地位高的体验好一点罢了。简单说就是,贫富差距很小。她一天的收入,和当地一瓶香奈儿香水的售价相当。 我听这没见过的西洋景,于是就好奇了:收入不少,商品又不贵,那钱都花哪去鸟? 蜜答:那就是商品多样,流行物特别多,今天广告个什么,明天上街就发现人手一个。消耗又很快,钱就这么出去了。 Bingo,在书里,又找到了对应的理论答案。 “在市郊成套住宅区,人们把这叫做‘好生活’,意思是占有欲得到了满足——住宅是错层式的,双车车房中果然有两辆汽车;此外,海上有游艇,海边有别墅,东西坏了过时了(亏得那些有意使商品过时的设计人的奇才,东西很快过时),就去买新的。P793)” 翻译一惯蹩脚,意思明白就好。完全对应。 P795谈到人口迁徙问题:“整个50年代,每年都有百万以上的农场主离开农场(虽然不是农民工,但也是算来城市讨生活潮了)……与此同时,一度繁华的城市中心,却被遗弃了——成为穷人的聚居区和富人的经营点。其他的人纷纷避开,搬到市外去住。” 看到这里我猛然很不平衡,咋人家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就都自觉以住downtown为耻,咱神奇土地就非10万一平也哭着喊着要住呢。 因为人家木有拆迁制度啊同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